早在四年前,为制止网络不法行为,工信部就规定电信企业在销售手机卡时需要查证用户本人身份证件,并当场进行验证。
如今,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借助人脸比对技术,就可以方便地实现上述目的。所谓“人脸比对”,就是衡量两个人脸之间的相似度。用户在办卡时,人脸比对系统提取出摄像头采集到的人脸特征和用户身份证照片上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得出两个特征之间的相似度,从而确定是否为同一人,保证用户身份真实性。简言之,人脸比对 就是验证“你是不是某某人”。
既然是进行人证对比,那让营业员看一下不就行了?其实不然,仅用人眼未必能够准确判定客户与所持身份证是否真的是同一人。例如,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19年11月21日,北京首都机场一女子冒用他人身份证未能通过智能人像比对系统,而民警前来处理时,由于该女子人证相似度很高,调查起来十分困难,最终通过支付宝实名认证信息才得以确认。
在电信营业厅,光照稳定,用户主动配合,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无疑要高于人眼,在人流量大的情况下,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比对有较高的准确率。
因此,电信企业在实体渠道全面实施人像比对技术既是确保电话入网环节人证一致,又是深入防范治理二次售卖电话卡,还能够积极防范用户名下不知情办卡。
电信营业厅办卡使用的人像比对属于1:1模式的人脸识别,这种识别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较为常见的应用就是刷脸解锁手机,只需将用户事先录入的照片与临场采集的照片做对比,就能完成身份验证。当下流行的刷脸支付也是应用了1:1模式,用户在消费付款时摄像头会将采集到的人脸信息与商家支付系统里已有的人脸库进行1:1比对。同理,酒店入住、考生身份验证、景区验票、火车进站安检等场景均可应用此技术保障人证合一。 此外,1:1模式的人脸识别,在金融、信息安全领域中也有较多应用。
当然,人脸比对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进一步凸显了人脸信息的重要性,毕竟“脸”已经与各类关键业务相连接,若人脸信息泄露或被滥用,非常容易对用户的利益造成损害,也会降低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信任度,不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对此,监管部门应该要求从事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持牌经营,企业在收集信息前,要同用户明确约定使用范围,只可依据业务或产品特性采集数据,不可额外采集信息,用户在遇到采集人脸信息的要求时也要审慎对待。声明:凡来源标明“安防展览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安防展览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安防展览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2020安博会将于2020年10月21-2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详细】
安防展览网 - 安防行业专业网络宣传媒体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