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9月7日电 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在其教师数字学习实验室,利用包括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通过调查、微格教学实验、教师研究专题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等一系列前沿方式,设计开发针对不同教师变量的培训课程与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时俱进。

2018年8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全面开启了智能化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教育的建设越来越迫在眉睫。早在2015年,江北区教委就编制了《重庆市江北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数字化教育策略”专栏和《江北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启动未来学校建设,积极推动江北区教育迈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
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李淼浩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之一,在他看来,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挡不住的,教育必须朝着这方面发展,“未来学校建设从硬件到软件,都和传统学校有本质的差别。”
李淼浩介绍,未来学校建设主要包括在智能环境下从空间、课程、方法、技术内容等多方面的变革。在未来学校中,教育空间变得多维,课桌和椅子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课堂需要能随时移动。未来学校还引入了智能诊断系统,通过三秒钟一个镜头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状态进行判断,家长可以在网上搜索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此外,这些学校引进了3D编程教育课程,“我们计划在每个学校引入了四十多台3D打印机,目的就是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和打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变讲台思维为平台思维,也是未来学校空间变革的一大体现,“传统课堂上,老师往往就守着一方讲台,而现在很多学校在设计教室的时候就没有了讲台,让老师充分融合进学生中间,更好地实现教学。互联网平台思维倡导开放、共享和共赢,而从智能教育的层面上来说,平台思维就是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对话、开放包容的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实现资源融合。”
记者了解到,今年,在未来学校的改建工作方面,江北区已投入八千多万,全面铺开了智能教育的建设工作,“学习环境的改善能够促使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在未来学校建设中,教师智能化是极重要的内容。为实现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智能化变革,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成立了未来教育研修中心,探索教师培训的新方向。
“目前,我们关于教师培训开发出了菜单式管理。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我们会提前在老师中进行调研制作课程菜单,然后在菜单中进行课程选择,选项都是老师需要提高的课程内容。”李淼浩说,为了使培训效果最大化,学院还会给来参加培训的老师布置作业,跟踪老师的培训情况。
“所学变所教”,也是学院在进行教师培训时提出的的新思路,“智能教育为什么难,就是因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用户思维,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求来到这里参加培训的老师以学生的状态进行学习,要给学生上的课由老师自己先来体验,亲身了解现在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其所学变所教。”
“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有效改变”也是学院的重点项目,记者从未来教育研修中心了解到,通过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创设师生网络研修和自主学习空间等,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保证教育教学的创新。
2010年,江北区启动中小学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大工程”,即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学历提升工程” “名师培养工程”和校级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其中教师全员培训是“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0年开始,区教委启动第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到2018年1月已启动第三轮全员培训。据悉,江北区每年都会投入500万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师队伍在智能化新时代的教师素养能与时俱进。(陈琦 徐一琪)
教师档案: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市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市教研先进个人,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江北区中青年教师自主工作室挂牌教师,江北区优秀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