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瑞士莱蒙尼亚丨戴尚贤博士:创新精神并不是一种刻意教育的结果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19-11-23 16:41 我要评论( )

今年3月卸任瑞士驻华大使职务,结束在中国的精彩五年,于秋季退休,Dr. Jean-Jacques de Dardel觉得自己仍停不下来。他早已习惯了用戴尚贤这个中文名字工作,继续在中瑞友好交流

  今年3月卸任瑞士驻华大使职务,结束“在中国的精彩五年”,于秋季退休,Dr. Jean-Jacques de Dardel觉得自己仍停不下来。他早已习惯了用戴尚贤这个中文名字工作,继续在中瑞友好交流的事务中“发挥余热”,他如是地说。

  “虽然活跃在外交界,但是我与学术界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与许多学术机构建立了切实的关系网。中瑞友谊与教育,是我毕生所幸,”戴尚贤说,他受邀在中国与瑞士苏黎世大学合作教育项目中授课,同时接受瑞士莱蒙尼亚集团邀请,出任莱蒙尼亚阿尔特多夫学院主 席。

  瑞士莱蒙尼亚学院成立于1908年,是瑞士顶尖私立寄宿学校之一,历年校友中既有政商名人,也有他们引以为傲的科学家。比如最近一位“诺奖校友”雅克杜波榭先生,现在还时不时回母校给学生上上化学课。

  2017年开始,莱蒙尼亚学院又新开一所IB课程学校,位于瑞士中心阿尔特多夫,面向中国9-12年级,学生提供优质瑞士私校教育。这在上海曾引发不小的轰动,不少上海学生放弃“四大名校”的Offer,选择去莱蒙尼亚学院就读。

  10月25日,我在上海衡山路见到戴尚贤先生,从他一天密集的行程中约出半个小时,请他谈瑞士教育的特点,私立寄宿学校的优势,以及从国际化教育角度,那些从更深层次予以我们启发的观念。

  正如戴尚贤先生在更早些时期的一次分享中所说的,“瑞士排名靠前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教育系统。几个世纪以来,瑞士成为欧洲的教育中心,我认为要义是关注个性,教育是为了创造每一个人自己的个性。”(注:戴尚贤先生提到的排名,应是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Y&R s BAV集团和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最佳国家报告》)

  所以瑞士教育是如何做到既关注学生个性,又造就世界顶尖教育体系的,以下是戴尚贤先生采访实录:

  W:瑞士的教育水平位列世界前列,一个显着的优势是其完善的教育系统。基础阶段有优质的公立教育,也有顶尖私立寄宿教育;高等教育中既有学术研究型大学,也有世界闻名的职业教育。莱蒙尼亚学院所属的集团,也是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到高端职业学校全体系兼备的教育集团,站在这种“全体系”的角度再去看瑞士的K12教育,您觉得它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有何不同?

  D:要说瑞士教育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它特别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意愿,以此为方向去培养孩子。

  你也说到瑞士有一个在各个环节上都培养人的教育系统,所以我们并不觉得,只有站在金字塔尖,才是成功的人。

  我们并不推崇要把人培养成人上人,在群体中鹤立鸡群,或是一定要上名校,成为律师、医生、银行家,或其他那种别人眼中的成功者,一个孩子,如果他的兴趣是想了解一首诗,或想成为一个手工匠人,我们就会支持他把这件事做到最好,一个优秀的教育系统会支持他,将自己选择的路走到最后,鼓励他抵达自己想去的方向。

  在瑞士,很多家庭会鼓励学生在读完高中之后,选择大学之前,用一年的时间休息、去看看世界,或是进入职业学校去钻研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这样年轻人才有可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生。

  而瑞士教育另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于,我们特别鼓励大家去创新。这就是为什么连续十多年,瑞士的创新指数全球排名第一。

  但瑞士的创新精神,渗透在教育中,并不是用一套所谓的创新课程去“教”孩子创新,而是引导孩子在他们真正关注的小事情上,不断思考“我如何能做得更好一些”每一寸进步,都是创新。

  在瑞士以外的很多国家,教育的重点是“教”,无论是应试方式的“教”,还是采用软一点、愉快一点的方式,也都是在“教”。

  比如教孩子1+1=2,2+2=4,在数学理论中,这是公理,但在另一些维度,比如量子物理的角度看,2+2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可能?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知识的内容?

  瑞士的教育,恰恰是用整个体系来鼓励孩子去做不一样的思考。数学、物理可以有多角度的思考,但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数学、物理,希望成为一名水管工,这种多角度、更进一步的思考习惯还是起作用的,比如你堵的水管,就是不漏水,你的方法非常有用,这就是你的创新技能。

  其实创新并不是来自什么宏大的点子,而是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发生在生活之中的创新,最后使整个国家的创新力有了一个整体提升。

  我们国家非常鼓励这个类型的创新,不管从政策上还是教育系统,这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教育体制不强迫每个人成为金字塔尖的优等生,鼓励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另一方面,国家从制度上奖励在每个职业岗位上有创新力的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创新体系就能运转起来。

  回到学校体系,我们的教育体系鼓励孩子在规定范围内去创新,去自由发挥,而不是机械学习。

  我自己是外交官的儿子,在加拿大上过学、瑞士上过学,也在法国上过学。法国的教育体系可能是和中国最相像的,是一种传道授业的模式,学生一笔一划书写在笔记本身,最好字母都不要出格。

  但这两种教育的模式如何做对比呢?很难绝对去分出什么优劣。而我想说是,瑞士教育体系并不推学生成为优等生,但瑞士教育水准始终名列前茅,辍学率也是世界最低的,可能事实上比推着学生前进结果更好。

  在瑞士学校里,一个学生哪怕学业上不是优等生,他在其他方面很优秀,依然会被表演、会被鼓励,每一个人的成就感就会很高,大家都有热情进行下一步的学习,都尽力在自己的方向上学得最好。

  我上午参观了临港新区,看到了很多华丽恢弘的建筑,崭新的,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但下午我来到这里,衡山路12号精品酒店,这是一座典型的由瑞士设计师的酒店,不仅仅是外观上让人喜欢,更重要的是酒店带给人一种舒适感。

  它并不恢弘,但细节优美,它不会一味追求高大,而是会更加关注步入这个空间的人的感受,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追求精益求精与完美主义,追求这个酒店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舒适。

  这座酒店算是瑞士文化、瑞士教育的一种可感的象征,它的创造力在于关注人、以人为本,而且精益求精。

  W:您刚才说到瑞士教育并不推孩子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优等生,可是我们也知道,瑞士有着全世界最精英范的私立寄宿学校,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皇室、欧美政商要人、好莱坞明星的首选学校,近几年也越来越为中国家庭关注。所以这样的学校,是瑞士教育体系中的精英教育吗?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D:我认为“不追求孩子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优等生”与“培养精英人才”,这两点并不矛盾。瑞士私立寄宿学校的确是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类型之一,但它也的确是为了满足一部分家庭的特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比如一些可能智力超群的孩子,或是一些只喜欢钻研某个问题的孩子,或是一些家庭的特殊需求,正如你举的例子。另外瑞士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家,有很多移民,这些家庭也更倾向于选择私立学校。

  事实上,瑞士的公立教育系统也特别好,而且非常便宜,但如果要说不同,那么得说,公立学校更适合那些能在大众化环境中很好发展的孩子。每个孩子的适应性情况是不一样的。

  私立学校会更关注孩子擅长的东西,比如一个孩子文学科目不好、数学不好,物理好,老师就会告诉学生来!你不要花更多时间和力气在数学上来,我们来把物理钻研得更深,我觉得你这方面可以!

  私立学校更鼓励孩子个性化地去发展,为有专长的孩子提供更大空间。同时,对学生更多关注,这有时候也会让他们全面提升起来。

  我儿子就是经历过公立学校,也经历过私立寄宿学校。很奇怪,他在公立学校的时候就是表现不够好,进入私立学校之后,潜能一下子就全被开发出来了。我觉得个中原因,还是对孩子个性化关注的问题。

  在很多其他类型的教育中,学校评估学生通常分数优先,这样孩子都很容易看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但如果给个体足够关注,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信念是,你在原有基础上再进步一点点,就是完全值得鼓励的成功。

  这种教育的成果,是教会每个孩子在某个自己在乎的领域里,成为做得更好的那个人,而且这是一种心理上很健康的自我要求,而不是仅仅盯着自己没有做到的部分,怨恨或是自责。

  我举个例子,在开始的几次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中,瑞士的成绩并不好。瑞士各个州的教育模式并不完全相同,有些细微差别。但在结果出来之后,大家想得都是,我们如何在下次PISA考试中能做得更好,而不是觉得考试评估方式不公平,不匹配瑞士的教育精神,或是别的州有问题,导致瑞士学生总体分数不好。

  W:在瑞士这么多私立寄宿学校中,您担任主 席的莱蒙尼亚学院又有何不同?瑞士的私立寄宿学校,在中国最有名的要数萝实学院(Le Rosey)、艾格隆学院(Aiglon College)等,与这些学校比,莱蒙尼亚学校有什么独特之处?

  D: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我先说两个共同点。无论萝实学院、艾格隆学院还是莱蒙尼亚学院,这些学校的教育都很精益求精,都很尊重个体,这是最主要的两个共同点。要说有什么不同?那么就是规模的不同。你上面提到的这些学院,招生规模都很大,每年成百上千的招生都有可能,但莱蒙尼亚学院的规模很小。

  规模大的学校一般情况下,面向各个国家招生是有严格比例的,同一个国家的学生不超过10%,这意味着它非常难申请到。但莱蒙尼亚学院规模虽小,但却是一个主要面向中国学生招生的IB学校。它位于瑞士中央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阿尔特多夫,用瑞士教育的制度、瑞士的教师、以及瑞士教育的精神,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立个性,以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们在自己有才能的方向上有更好发展。

  莱蒙尼亚开学典礼那天,我参加了仪式。学生周五开始准备这场典礼,他们用周六、周日时间彩排了很多节目,在典礼上表演。我原来想,这些学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刚开始独立的新生活,会不会孤独、思乡,但我发现,孩子们真心实意地开心,他们非常热爱在这里的生活。他们一起彩排节目、一起参与做化学实验,一起运动与生活。学校规模不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很紧密。

  可以这样说,对有国际求学需求的家庭来说,瑞士的私立学校通道越来越窄,资源越来越稀缺,而阿尔特多夫的莱蒙尼亚学院,是给有这样需求的中国家庭一个解决方案。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创新,一个在国际教育上的创新解决方案。

  站在家长的角度,我还想说的是,在文化差异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莱蒙尼亚学院也提供了一个软着陆的方式,让中国孩子没有那么孤单地融入瑞士和西方文化,因为他的同学还是中国同学,构成了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

  W:最后还是想请您简单聊聊IB课程。现在中国家长对IB课程比较熟悉了,但我想听听您对IB课程的看法。

  D:关于IB课程我想聊的太多了,这门课程发源于日内瓦,是最具有瑞士精神的一套课程,也是瑞士精神的体现;它是以瑞士尊重个体、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的一套课程,并且走向世界。

  我自己没有读过IB课程,但我周围读过IB课程的朋友们都非常肯定这套课程,觉得它是一套既有国际视角,同时又非常有瑞士特色的一种教育体系,并且对孩子的能力培养非常全面。

  W:您刚才一直提到IB课程体现了瑞士精神,那么在您看来,什么是瑞士精神?

  D:我认为是这样三个词:包容、尊重个体、多样性。这三个特征描述了瑞士最重要的文化特质。

  举个例子来说,不管你去到任何一个国家,你都会不自觉地成为那个国家文化的一部分,或是那个国家逐渐影响你成为它的一部分。但在瑞士,所有人都享受做自己的一个状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生活在一种国际化的环境当中。所以瑞士的人的态度一直都是非常包容的,尊重每一个人,这使得整个国家文化真正可以做到尊重多元,具有多样性。

  这就是瑞士精神,这种精神之光渗透在教育之中,让每一个人可以多样化地发展,抵达自己最具创造力的状态。(推广)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手把手教你学会海淘55海淘让“买全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手把手教你学会海淘55海淘让“买全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9-11-23 16:41

  • 惩罚是一种什么教育手段消极积极中性典型

    惩罚是一种什么教育手段消极积极中性典型

    2019-11-21 00:27

  • 博雅教育是怎么样的一种教育理念

    博雅教育是怎么样的一种教育理念

    2019-11-20 10:06

  • 学而思网校在线教育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学而思网校在线教育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2019-11-20 10:05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