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20-09-12 11:48 我要评论( )

您说的很实在,老实说,这也是很接地气的一个答案。对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最切中实际的回答。我在很长时间内也是这么以为的。 您知道,我说完这些一定会有一个

  您说的很实在,老实说,这也是很接地气的一个答案。对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最切中实际的回答。我在很长时间内也是这么以为的。

  您知道,我说完这些一定会有一个“但是”——但是,去年年底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稍微改变了我的想法。席间,一位“L总”对大家这些年来的变化有点感慨。当年读书好的人,未见得工作佳或挣得多;反倒是他这样考到某三本院校的同学,竟走走后门进了大企业然后风生水起。

  他说:“说明在学校里学得好不好还是假的,关键是工作好不好,挣得多不多。”

  您看,在这个“在学校读书—高考—进好大学—找好工作—挣钱”的逻辑链里,挣钱是最终目的,到学校学习知识只是最低级的手段/工具罢了。

  举个例子,亚历克斯·冯·丽思卡尔顿·慕容·贡德尔·绯烨琉璃·渣渣挥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ta成长、学习、发展。整个周遭的世界都是ta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从ta初具认识能力开始,ta的改变都是教育的成果。

  简单来说,ta自己、家庭、社区、学校、教师、同学……都在时刻影响、改变着亚历克斯·冯·丽思卡尔顿·慕容·贡德尔·绯烨琉璃·渣渣挥。

  这个时候如果说,实现【教育】的只有学校,不啻瞪眼说瞎话。诚然,学校是【教育】效率很高的一个场所,但绝非全部。

  所有的教育,最终都得落实到ta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如果这点没实现,那么教育就是不成功的。

  我绝不否认,学校教育的成果可以变现这件事。如果在学校所学所得未来毫无变现能力,那么哪怕这学校吹得天花乱坠,都是在坑人。

  可关捩在于,学校教育的成果能够变现,是否等于,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以后能挣钱?换种说法,如果出现一种,无需学校学习也能挣不少钱的行业,是否大家就可以分分钟退学,然后跑去干这行了?

  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未来能和人更流畅地沟通,能体会不同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与观念;

  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理解如何用量化、计算的方式处理现实问题,能建立缜密的归纳演绎思维;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记住我们从何而来,尝试探寻将去往何处,能同情之理解过往何以成为如今;

  我们学习艺术,是为了用另一种/多种载体来表达自我或感受世界,用柔软的心灵体会周遭;

  我们学习地理、物理、生物、化学,是为了更确凿地知道这个星球乃至星球以外的世界在如何运作,探寻已知和未知的无限可能;

  您看,这些当然都能变成挣来的钱,甚至有的效率还奇高无比。只是,工作、挣钱只是学校教育目标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跟学生讲过一个故事:鸦片战争时,英军的坚船利炮吓到了清军。清军以为那是妖术邪法,遂将黑狗血、鸡血和粪肥泼向敌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清代人落后?愚昧?不是哦——在他们的经验世界里,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做法。只是这个经验世界在面对新的知识时,外部世界的入侵一次次证明,原来认知中的世界竟只是沧海一隅。

  教育是为了拓展【经验世界】,为了尽可能多地理解周遭,并掌握理解的方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相对效率较高的方式,而我这个小小的教育从业者,希望学生们不断拓宽【经验世界】的边界,让ta们能在这个世界游刃有余。

  有一个简单的事实,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琢磨过。那就是我们的所有教育内容,来源于个人经验。再深奥的原理,再晦涩的公式,都是历史上某个人某一个刻脑子里灵光一现的结果;再普遍被认同的准则与道理,在其最初都是某人因自身人生经历而产生的感悟;任何复杂的技能,也一定是历史上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发明出来的。没有任何教育内容来源不是个人。

  一个人无论多聪明,能经历和想到的事情还是太少,能想明白的道理更少。人类社会和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能形成复杂的知识和技能的存储,就是因为人类形成了通过语言、文字、图画、影像等手段分享和传递信息,并且通过社会机制让社会形成知识与技能继承方面的分工,从而实现复杂的社会运作。

  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教育的内容分为知识、技能、观念、情感等内容,但这无一是来自过去的个人形成的人类文明体整体,而服务于当下的个人以及当下的人类社会。

  知识、技能、道德、价值观等等,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而个体要在受教育的一二十年里跟上之前人类文明上万年积累的进程,是个严峻的追赶过程。因此教育的内容,和人类历史上探索的过程,有着顺序与结构上的不同。比如数学教学,我们不可能让学生自己一点点独自推导和发现各种数学定理,而是要教给他们;又比如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像古罗马人或者中世纪日耳曼人一样一点点摸索形成法律的规则,而是要让他们大量学习法理学和学习背诵大量法条。很多事物的产生背景,学习者是不清楚也没精力搞清楚的,对于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会,能用。

  但是这种思路走到极致,就成了中国现代传统教育饱受批评的状态,教材像考试大纲,知识点很全面,知识的探索能力却很忽视。技能与艺术教育强调做对、强调技巧,却往往不顾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照猫画虎却缺乏创造力的现象比较普遍。道德观念教育上也是很多灌输,却对人们应该怎样通过总结归纳与辩论得到适宜的价值观和对具体事情的判断有所回避。

  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育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到达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育成什么样的人,是培育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另外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一个是重视教育对个人的发展,一个是重视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其实你仔细思考下,会发现都有道理,那么就看国家、社会或者教育者他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了。

  不管教育被赋予多少培养自由精神,品德,素质,全面发展等光辉的说法,它最终还是为工作做好准备。

  我们知道,最早的时候,家庭就足够承担基本的教育职能了。通常都是由家长教育子女打猎、耕种。

  但后来社会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只是越来越多,很多东西就不是家庭可以搞定的了。

  于是就有人开办学校,提供家庭教授不了的知识。学习了这些知识之后,就有可能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教育是为了工作,好的工作本身是稀缺的。同理,通向好工作的好教育必然也是稀缺的。它必然是高度具有竞争性的。

  其实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最早甚至开出租都是可以赚大钱的。

  但是问题在于,这种无需学习也能赚钱的机会,会很快涌入大量的竞争者。到最后这种暴利会很快消失。

  教育,除了世俗和最直接的目的,也就是获得在世上生存的本领和技能而外;其高阶和深层的目标,是建立自我监督、校正和完善体系,需穷极一生去思考和践行。

  前者获得知识,后者产生智慧。人,是否具有(良好)教育的差别终归体现在后者。除了原生家庭和有限的学校环境能给予的而外,其根本还是依托于自身。

  知乎上某个问题下有句话,一直萦绕不绝——“人之所以为人,在于道德律可以高一点,再高一点”。这是要提炼人的神性,说来有点玄,有点形而上,可是,古往今来,但凡能真正撼动我们的,也恰恰就是这种东西,无它……

  如康德所说“ 世上唯有两样东西能震撼人心,一是头顶浩瀚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崇高的道德准则 ”。横向拓展开来,星空和准则都是物化了的所谓“真、善、美”,正是科学和哲学研究的终极所在。

  一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于内,是个人为学之道或体系;二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于外,这应该是读书人或每个人毕生要到达的顶峰。

  科学、哲学都是在求真求善,而大美必是建立在至真至善的基础上,这也是道家所推崇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观念,因而唯有滤却繁复与浮华最终沉淀下来的那些东西才能产生灵魂的共鸣……于此,看人文艺术领域能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便知分晓。所以,真善美从来都是一体的,于事、对于人皆如此。

  最后,教育的本质和初衷,无论以何种形式和途径,从来都是在追寻这三样东西,是对所谓神性的探索和回归,如星辰大海般,亘古 永存,生生 不息……

  统治阶级控制被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而已,软暴力。学不到什么真正的知识,还培养个性,纯属放屁,就是让你们都听话,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

  什么是教育?我今天来谈谈我对教育的理解。教育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拆开来解释教育的本质:

  教:授予,教给你所不知道的知识,是一个人主动在传授,一个人被动在去理解吸收教授的知识,这个层面就是要达到广泛的认知和了解。

  育:孕育、培育、养育,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颗果实,育就是给种子一个环境,让种子在合适的温度、水分、阳光中成长,我们只提供环境,成长是自发的,是种子自己生命力的象征,是种子渴望成长,渴望生命的自发过程

  那么教育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呢?一个好的老师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然后老师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探索中自我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教而育,也就是说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自己根据自己的需求,达到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学的目的,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那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对知识的这种渴望而产生的自发学习、终生学习,才是教育本质,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无论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还是无用式。当我们在十几年的时间接触一个有规则限定的氛围,当我们十几年在科学与道德的氛围中成长。

  当然有些人文化教育程度不高依旧素质高尚,这是少数,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了他非常良好的教育。

  从小觉得自己家族和其他人家族给人的感觉不同,直到之后才醒悟,可能的原因应该是,我那个读过私塾受过教育的外公,以及家庭素养良好的外婆引起的连锁反应。

  笔者曾经在拙文“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发展”一文中,提到过“心锚”对于孩子提升被动非自觉学习向主动自觉学习转换的重要性,即“心锚”和“为什么要学”这个深层次的学习理由之间如何去建构正相关机制。一般而言,“心锚”扎得越深,“为什么要学”的理由越充分,学习理由越充分,那么学习动机更强烈持久,直到完成被动学习向主动自觉学习的心理建构过程。

  所以,如何寻找“为什么要学”的理由,在孩子的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了解到“为什么要学”的理由五花八门,有为父母学、为喜欢的老师学、为自己的喜好学、为考好学校学、为面子学、为光宗耀祖学等等。不可否认,这些理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内在的学习动机,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成绩。

  但是,如果从长远的学习动机来看,这属于外在的功利环境推动的作用,这些理由都不足以持续推动内在持久学习动机,去适应目前日益复杂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因为,从人性利己的角度考虑,只有这个理由真正和自己有利益关系,是自己真正从内心认可的,那才能建构起持久正向推动的心理机制。

  从“心锚”学习理论来看,一般学习理由越充分,肩负的学习目标责任越重大,那么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能力素质也相应的更强大。

  所以,学习目标定得大,那么学习动机越强烈持久,反映到学习上就自觉性越高。

  在笔者看来,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意志力和心理上的惰性进行交互追赶的过程。

  意志力占上风,那么能战胜惰性而展现出更多的自觉性。反之,惰性占上风,那么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将被削弱,学习过程是需要外界的环境来推动自我,而非内在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学习的过程。

  所以,学习自觉性的重点在于对于学习意志力的培养,这其实是一个积极心理的持续累积过程,心理上的主观动能性必须强大到足以超越并战胜内在的惰性本能,才能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自觉学习的转化过程。

  这就像英语学习一样,记忆的速度要超过遗忘的速度,并且持续保证这种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把英语学好一样。

  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磨练意志力的过程,只有学习动机更强的人,才能战胜语言障碍实现思维交流的自由。

  我们在培训中经常听到一个“冰山理论”,相比较人的意识层面,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潜意识机制对于人的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自我认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意志力水平,但与人性中惰性因素的强大相比,认知的力量是不足以对抗惰性的侵蚀。

  所以,往往很多人明白坚持的重要性,但一受到各种环境的限制和追求舒适的本能反应,就会逐步忘记原本学习的目标而复归常态。

  所以,要达成目标,最重要的是利用潜意识的巨大能量,来帮助自我完成自我完善的心理建构过程。

  好了,说到这里,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自觉学习的心理动机的公式是:自我认知(针对某个具体目标的内在激励理由)+潜能(与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相匹配的能力素质)〉心理惰性(追求舒适的消极学习心理本能)=意志力(自觉学习的内在持久推动力)

  从这个自觉学习心理动机公式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目标越大,内在激励越充分,可以激发内在的潜力不断提升与目标相匹配的各种能力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力越强大,自觉学习的动力越强劲,那么消极学习的本能越被压制,直到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机制。

  如果将这个公式用日常的话来解释,那就是不管什么学习,首先一定要有一个大目标意识,而且一定是要找到个人利益和这个大目标之间的关联性,随之而从内心产生巨大的责任使命意识,找到一个愿意持续努力的学习理由,那么潜意识就被激发,自动会帮助现实中的自我去找到各种提升能力素质的学习渠道和方法,在这个过程就是意志力持续累积的过程中,战胜心理惰性的障碍局限性,完成从消极学习向主动自觉学习的心理训练过程。

  所以,要完成自觉学习的心理建构过程,最关键的是大目标意识的树立,其次是探索自我深层次认可的学习理由,最后完成各种学习能力的心理准备,这可以说是自觉学习的最为重要的心理逻辑链关系。

  那么,如何确立和自觉学习相关的大目标意识呢?个人利益又是如何与大目标实现对接呢?这个问题就是最核心的“题眼”。

  前面讲到,如果是为了让家人、老师、亲戚开心赞扬,或者只为了考一个好学校,这些目标都属于短期目标,并不足以战胜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所造成的心理倦怠感的惰性侵蚀意志力,所以树立更高的目标才是持续学习的王道。

  因为对于大目标的实现动机是和责任使命感高度关联的,确定大目标是为了增强责任感,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以此激发内心的潜能,去实现人生的使命,从而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以笔者看来,这个大目标一定要和国家、民族、世界等宏观意识挂钩,才能使孩子们感受到身上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和使命意识,超水平地发挥出能力特长,为自觉主动地学习奠定坚实的意志力基础。

  所以,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认为“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是最有效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放眼中国皆准的最佳大目标意识。

  因为只有将大目标定位在国家和民族的层面,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从而用全新的眼光去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找到一个足以支撑持续努力的学习进步理由,内在的能量被充分调动起来,完成对自己负责、对师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族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心理成长过程。

  当每个学生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和积极的进取意识之后,自觉学习的正向激励机制才算完成了基础建构,潜意识会自动帮助现实中的自我去完成各种能力素质的准备。

  当然,目标要远大,但接近目标的手段要务实。毕竟饭是一口口去吃的,能力素质也是一天天积累的,这是一个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能力也各有所长,所以与其和别人比还不如和自己比,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

  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值得提倡的。好好学习是为了不断去确认“为什么要学”的理由,不断去确认理由和大目标的关联度。天天向上是为了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掌握各种与实现大目标想匹配的才能。

  可以这么说,如果能让孩子真正理解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真实涵义,相信没有一个学生主观上会甘于落后,总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的自觉性。

  当有了这样一个主观积极性,任何的学习困难都不算障碍,任何的学习技巧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用,任何的课程也不再变得繁重。

  学习心态改变了,动力是无限的。与其靠外在的环境去逼迫孩子学习,还不如让孩子自己去找到愿意持续自觉学习的理由。理由充分了,孩子们自己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短期的功利目标而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读一本书陆陆续续要看一两个星期,现在读一本书只要两三个小时,多的话一天读个四五本也不在话下。

  为什么能做到?因为笔者的大目标是要让更多的孩子去思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所以必须先从自己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时,总是感觉到责任重大,担子很重,因为笔者本身正在从事着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做好教育工作的事业,所以这份担子是自己主动承担的,并不是外界的功利因素所驱动的。

  尽管,感觉压力很大但内心又充满动力,身上有使不完的劲,有层出不穷的点子。正是这种使命意识,才不断激励自己去提升各种能力素质,帮助更多的孩子去获得成长,去热爱学习、热爱思考。

  虽然,偶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情,但相比之前的“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状态,偶然的偷闲是为了调整学习状态,为之后投入更好的学习过程做准备。学习是如此,工作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真正内心想要、真正有追求、真正对自己有要求,再难的学习内容都是可以克服的,学习将不是一个痛苦的心理体验,而是一个不断挑战成功的自信心树立过程,并且这种自信心将成为人生发展中最大的财富。

  (本文系通识教育实验机构教育规划师、职业规划师 黄铭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曾有一位普林斯顿物理系的学生,得到了采访爱因斯坦的机会。他查遍所有访谈,仔细钻研爱因斯坦的著作,期望问出一个能难倒爱因斯坦的问题。

  终于,他想出了这个问题。他问道:作为这个世界上最聪明也是最重要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什么?

  爱因斯坦往椅子上一靠,开始抽烟斗,正当学生以为自己成功难倒爱因斯坦的时候。

  爱因斯坦睁开了眼睛,缓缓地回答道“假如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最重要的科学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爱因斯坦摇摇头:“假如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发明那些把人们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的东西;但如果他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创造链接,创造沟通,发明那些把人们越拉越近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

  昨晚,和一位热衷家庭教育的朋友聊起教育理念,他感慨到:教育的流派这么多,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无论哪一种教育理念,都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不是永恒的真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

  同意远古善良自由党,教育就是用来攀爬社会阶梯的绳子,你能爬多高取决于你的起点和你的努力程度,社会由人类组成,永远会有高中低的区分,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说:“教育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判断一个人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最重要是看他处理问题时,是不是事实和理性至上。

  说现在怎么怎么重视教育,其实现在是最不重视教育,重视的是学业结束之后的就业和爬升。

  中国现行的教育是极端功利化的技能培训,不涉及理性思维、精神独立,也没有美和善的培育。

  很多人所说的“教育”,核心无非是“通过教育改变个人命运”。无论这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功利主义和短视的。

  通过教育,我希望我的孩子,他能发自内心喜欢自己,能投入大量时间专注于喜欢的事情,能用批判性思维看待权威和主流,在社会失去公平和正义的时候保持清醒,甚至不计较个人得失。

  1、让孩子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为适应现代文明高科技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家的希望是选拔人才,也给底层一个晋级的机会维持社会稳定,现代工业化之后,也需要提升国民素质。

  实际上吧,教育就是把前人对世界规律的认识总结成文字,传递到下一代,防止每一代都得从头摸索。

  如果从国家教育目标来说,自然就必须有考试来选拔,孩子们整体学得越好,这个选拔标准就会越高,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高考是为了择优而不是为了普及。

  对于个人来说,押宝高考确实是一条路,但是现在性价比和之前比低太多了,加上筛选标准水涨船高,就越来越难了,而且因为扩招,大学生学的东西又跟社会脱节,造成现在大量的毕业就失业情况。

  在我看来:真正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认识这个世界,更好适应这个世界,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一些。世界包含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

  如果这样来看待教育的话,教育的内容就宽泛了很多,不仅仅是课本上学的那些知识,课外学的那些技能,还应该包括孩子品格的培养,社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这恰恰是长久以来不管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最缺失的地方。

  我之前有个同事,老公是90年代初华中师大的毕业生,那时候绝对算天之骄子。但是毕业之后不肯进体制内,性格又很清高执拗,在社会上打拼了20年,最终50岁左右的时候找不到工作了,去给妹妹衣服店打工。

  当然这个案例很极端,但是这几年很多大厂裁员,陆续听说有人自杀、自暴自弃、乃至赔偿到位还要拉横幅想多要点。这些人无一不是好大学出来的,年轻时候都能有一份好工作,却在安稳中丧失了斗志,过上了并不那么好的生活。

  而社会的特点一是由人组成的,所以如何与人合作,与人建立关系,就成了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能

  社会的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这个变化的速度快到惊人,如果没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韧性,很容易被淘汰了

  只有一个人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去学习新技能,革新新思维,主动磨炼出自己需要的品格和素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孩子什么能力才最关键?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孩子什么能力才最关键?

    2020-09-12 11:47

  • 教育专家谈教书育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教育专家谈教书育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2020-09-12 11:46

  • 2020辽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解析17

    2020辽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解析17

    2020-09-12 11:46

  •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2020-07-20 15:25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