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于前几天在斯坦福大学,那天和老付逛Campus,做了一日少年。每到一个城市,逛逛这里的大学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我想那些像我一样不再是学生的人,却仍然钟爱大学,是因为人们永远沉湎于对知识探索的憧憬,以及象牙塔里难以言喻的壁垒。彼时别人的象牙塔,此时也只是你旅行中的驿站。但短暂的停留却足够让你找回简单和专注的力量,教育的本质也在于此,知识也许早已被遗忘,但实践和自省却永远不会消失。
高考刚过去,毕业季在即,正好想趁这个机会聊聊教育这个话题。当我们谈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认为的好的教育:教育即成长,就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发展。这分解到细项: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非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非灌输规范;美育则是培育丰富的灵魂,而非灌输技艺。然而在我们的文化里,比较悲哀的是,大多数的教育都是以功利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如代工厂里批量产出的标准产品。
终其教育的结果,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所谓更好的人,就是,我是否由衷认可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我是否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我是否为社会和组织的发展贡献着知识和见解?善良、坚毅、正直、努力是任何时代都不会磨灭的珍贵品质。然而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们这代人(可能后面一代也不会有很大改变)的学校和家庭其实并没有给我们好的答案。为何现在生育率和生育意愿持续走低?因为这代人发现如今教育的走势依然没有好转。不活在别人的常识里,是一项挑战,一些人在步入社会后有意识地在经验和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价值定位,那我觉得他们是幸运的人,然而很多人都是在所谓的“社会常识”里,终其一生。
在我们的文化里,人的面孔比较模糊,我们很少思考人的意义和价值,取而代之的是这些标签:职位、薪酬、婚姻、家世等等。其实,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他就有很大可能会是个优秀而幸福的人。若当真要论牛逼不牛逼,当要抓住机会时,那些张口谈学历闭口谈过往经历的人,大概认为上级没有识人的能力。因为你是否真的优秀,早已在最开始的三五个话题来回里一见高下。真正的优秀,是由内而外的稳定气质,无需自我标榜,也会闪闪发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