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将是AI的另一个创新应用,且与内容分发互补,两者的关系有如唇齿相依,透过交互作用有助于提升使用黏度,进而转化出更深的价值。
从蓝海到红海,从人工智能内容分发到人肉内容生产制造,从长板到短板,今日头条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内外相煎的拐点,陷入创新与变现的左右手互搏两难之间,它想要华丽转身,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当初赖以崛起的天生优势,走向了一个必须勤能补拙且不熟悉的新领域,今日头条这回四处踢馆打的是降龙十八掌还是七伤拳?它的敌人并非植物人,各个都是居高临下的山大王,在AI内容推荐分发技术算法的红利杠杆用尽之前,它的遍地开花跟全球化战略有可能奏效吗?硬碰硬的思维可以帮助今日头条赢得腾笼换鸟的历史新机遇,还是陷入一个步履蹒跚的红海泥沼?除了内容创作的传统套路,在AI与内容两个维度之间,它有可能找到第二次创新的蓝海市场吗?今日头条有可能让BAT变成TAT吗?到目前为止,身为一个AI领域最成功的变现范例,它的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笔者想透过各种维度的抽丝剥茧,来解析今日头条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抛砖引玉分享个人建议的因应对策,做为创新创业运筹帷幄的灵感交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魔语录儿”(ID:magicquote),作者:孟怀恕
GrowthHacking增长黑客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即便有人出同名书来阐述它的意义和价值,但笔者看过后认为,还是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比喻来简单概括它,一句话讲不清楚的东西就表示作者自己都不够清楚,这样的概念也不容易将它的SOP系统化,笔者花了一段时间在互联网上想找一个SOP标准化化的成长黑客商业应用用程序,但迟迟没有结果,个官网也只提供专案咨询跟社群讨论区的服务,顾问咨询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直到今日头条的出现,笔者才找到了答案,原来今日头条就是GrowthHacking的完美化身,AI就是GrowthHacking的灵魂之躯,它把增长黑客的概念具体化跟程序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日头条从无到有短短五年时间为它累积了10亿次APP下载量,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趋向尾声,BAT无所不用其极地垄断资源的光景,这不叫增长黑客,什么叫做增长黑客?今日头条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不少内容垄断者辛苦建立的护城河,但是GrowthHacking这本书居然从未提及AI的相关应用,可见今日头条早已超越GrowthHacking的思维,以AI人工智能驱动具体实践的方法论,已经成为新的GrowthHacking2.0
最近江湖有一点不太平静,今日头条采取遍地开花的市场扩张战略,四处踢馆动人奶酪,把原本已经闹得沸沸扬扬的直播、视频跟知识问答的内容市场,搞得像春秋战国狼烟四起似的,姑且不论其战略思考水平高明与否,今日头条如此嚣张发功,其结果会像降龙十八掌技压群雄,还是类似打七伤拳伤人又伤己呢?不论什么样的结果,对吃瓜群众来讲都是一出看免钱的好戏,我们不妨先从挖大V事件谈起吧
一个很有趣的市场现象,知乎跟今日头条App的下载次数比例大约是一比九,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跟知乎相比,同一时期靠三四线城市草根文化崛起的今日头条,似乎更带劲儿
笔者是做广告出生的,早些年看到一些自认为很烂的广告却能够在各大媒体刊登,心里面的愤青就会怼自己说,广告主们都瞎了眼吗?这么低俗的烂广告怎么还上了台面呢?然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过了几年我的想法有了180度的转变,我会用另外一种包容的角度去思考,哇,那个广告AE太厉害了,这么烂的广告稿都有办法说服广告主投入这么多的钱去打广告,效果还这么好,这个广告AE的口舌太历害了,我应该要好好学习人家的简报提案技巧才是
笔者做了一个田野调查,知乎网站上面的知识菁英们,几乎一面倒的把今日头条比成低俗的同义词,这种知识分子的矜持范儿,反而成就了今日头条凡夫俗子的蓝海市场,它并非低俗的垃圾,只是把旡聊的新闻给综艺化了、垃圾食物化了,正常人不吃垃圾,但正常人也不吃垃圾食物吗?在笔者看这是一种内容的创新,它把新闻综艺化了,在新闻跟综艺两个维度之间,创造出一种新的娱乐化阅读体验,知识学习其实是不符合人性的,娱乐八卦才是符合人性的,低俗这玩意儿就像是垃圾食物,大家嘴上说不要,心里却是不要不要的,这就叫做人性,所谓的「低俗」才是最大的市场呀,张一鸣对市场落点的选择,可以说是非常的聪明精准,跟大多数互联网媒体把新闻当作新闻做的概念完全不同,这也是他为什么可以后发先至把媒体业前辈们甩开好几条街的原因,猫跟豹长得有点像,但跑起来就是不一样,这是除了人工智能推荐技术之外,他做对的第二件大事,戏谑地说:今日头条最强的竞争力就是:文章这么烂,都还能够有这么高的点阅率,但多数人却把它的优点当缺点看
菁英的细分项市场很难成就霸业,知乎注定与大市场无缘,表面上是知乎跟今日头条在互相叫板,但实际上枱面下真正在防堵今日头条的是BAT三巨头,用宏观视角来看,知乎只是一个路过的局外人,无关紧要
今日头条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内外相煎的拐点,陷入左右手互搏的两难,从蓝海到红海,从人工智能内容分发到人肉内容生产制造,从长板到短板,今日头条的转身正在不知不觉流失当初赖以崛起的天生优势,走向了一个不擅长、必须勤能补拙的新领域,内容分发跟内容创作是两码子事,内容搬运工跟舞文弄墨的DNA完全不同,当下盘据在每个内容创作山头的山大王,个个都比今日头条更具有居高临下的主场优势,那为何今日头条还要这样硬干呢?因为..形势比人强,中国式生态圈的特色,就是喜欢用加法思维搞一站式服务,肥水不落外人田,以邻为壑自成闭环,但这种一站式Portal化的加法思维有一个盲点,就是横向发展容易把自己给平庸化了,变成十项全能样样不精,Yahoo的Portal不就是如此坠落的吗?几个垂直分项的优秀竞争者就可能将它五马分尸,某种程度可以这么说,互联网垂直发展是避险,横向发展是曝险,除非底盘是个生态系,大到足以分散风险
内容创作跟内容分发原本是产业链上下游分工的两个角色,在欧美是互补共生的生态圈关系,比如说今日头条的老祖宗Buzzfeed跟Facebook之间,是内容平台跟社交平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各取所需,但到了中国,生态圈的游戏规则就不是这种一团和气的玩法,大家都想要做一站式的垄断闭环,所以生态圈跟生态圈之间的信息流阻隔不通是常态,今日头条的内容分发源于众媒体的灰色地带,在它未成气候前,各路门派或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一回事,但是当它做大以后,动了别人的奶酪,就是该被清理门户的时候了,所以今日头条对内容来源的危机意识只会与日俱增,如果哪天内容的上游来源被刻意截断,那身为下游分发渠道的搬运工就没有戏可唱了
对今日头条而言,人工智能内容分发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聪明活,但原创内容却是一个不得不做的苦力活,在新的内容布局上,今日头条并没有一个创新的亮点,只是一个MeToo的追随者,相对于之前的杀手级内容分发应用技术,在内容制作的思考战略上,显得平庸许多,补短板不如创造新的长板,AI+内容应该有更多蓝海市场可以探索,未必非要打「公敌版」的七伤拳不可,这似乎意味着,随着公司的商业化,创业团队的创新思维有顿化的迹象,但话又说回来,除非它能够在AI技术本位上,想出另一个还没有人做过的创新蓝海市场,不然这吃力不讨好的苦力活是做定了
一心很难两用,越想成为赚钱的机器,就越容易失去创新的初衷,当核心的创新竞争力不再,不断迭代优化的赚钱机器也可能随之失灵,对一间公司来说要持续创新,还是转向优化是一个两难的悖论,除非是像谷歌这种等级的大型集团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线扩展,才有可能鱼和熊掌兼得
中国是一个功利导向的短、平、快市场,高举创新曲高和寡,找个海外成功的对标物复制贴上、即时变现才是王道,在耳濡目染之下,大家都早已经习惯这种便宜行事的作风,只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到最后连从Buzzfeed复制而来的今日头条,自己都被BAT当标本给复制贴上了,像腾讯的天天快报,快手,百度首页信息流,阿里巴巴的天天有料..
然而这种短、平、快的功利主义也并非没有副作用的,就像百度过度商业化的绩效导向所引发的血友病吧跟魏则西..等事件,也在一点一滴侵蚀它多年累积下来的核心价值,今日头条似乎也面临到类似的光景,越来越多人抨击它的分发品质江河日下,硬把不想看的内容搪塞给读者,从智能变智障,这是一个很大的警讯,但它似乎老神在在,迄今没有提出一个改良算法的解决方案,反而放着核心价值不顾,热衷于新战线的开拓,这些新的项目布局看似繁花似锦,但对今日头条的长久发展却是不利的,就像女王蜂统治工蜂群一样,唯有自身不断地散发强烈的费洛蒙,才能够吸引工蜂们死心塌地为女王蜂筑巢采蜜,若女王蜂把筑巢看得比自己的费洛蒙更重要,那就把因果关系给本末倒置了,所以今日头条的第一顺位还是要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给搞好,行有余力再去发展其他的项目
江湖上传说今日头条的PR曾希望张一鸣聊聊对内容创作的情怀,但张一鸣却冷冷回了一句,我们还是谈谈钱吧,这个传言如果属实,那这个性格盲点,很可能就成为他想要蜕变升级的障碍,短线操作追求立竿见影的KPI,会让今日头条平庸化,陷入红海恶斗的泥沼,但幸运的是今日头条虽然任性,却已经赚到好几桶金,估值跟市场动能仍在滚雪球的最佳状态,有利的情势仍然可以为它创造机遇,去打造一个腾笼换鸟的生态圈,成就等比级数的增长梦想,各位想想,一个产品一年就有60亿的广告营收,何况是五个产品呢?更惊人的是年度营收还是呈现倍数增长的猛势,所以站在本位主义的立场上,想要横向扩张的反射思维一点都不奇怪
虽然说横向扩张的战略并不是最好的决策,但身为一个冷眼旁观的吃瓜群众,笔者认为这场红海市场战争的胜负关键在于速度:清理战场的速度,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出招够快就能震慑江湖称霸武林,手脚慢了恐怕反被群殴,一打十变成十打一,受困在现有格局,失去更上一层楼的历史机遇,眼下今日头条若想要鱼和熊掌兼得,速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这里指的是一切的杠杆扩张与遍地开花,必须要在人工智能推荐技术的红利保鲜期内,快速完成商业模式横向扩展的复制与贴上,快速清理「公敌们」的战场,过大的战场和过多的战线都会减缓今日头条腾笼换鸟的速度,导致被限缩的发展局面
今日头条正在做的横向布局扩张,几年前小米也做过类似遍地开花的事情,做了一堆周边商品,结果小米品牌逐渐失焦,失去它主力产品小米手机的核心竞争力,让其他后进者反超,这点今日头条应戒慎恐惧引以为戒,横向扩张要有节制,不要超出自己的负荷能力
至于今日头条能否顺利的复制贴上新的项目,我是以实践来作为检验真理的衡量标准,它过去的崛起神乎其技,打天下的人间凶器也还在磨刀霍霍,即便会遭遇相关内容生产品平台的群起反抗,还是有可能靠着人工智能推荐技术的增长黑客,在视频、直播、知识几个垂直领域达成后发而先至的战果,请注意,在这些新的战场,他的武器并不是内容生产、也不是挖大V,这是它的短板,能够用EasyMoney轻松买来的,都不叫做竞争力,BAT哪一个没有钱呀?然而BAT靠着撒大钱打赢过几家创新项目的公司呢?有钱不是万能,创新的DNA不是用钱买得到的
今日头条进入的是一个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红海市场,以己之短攻彼之长难有嬴面,从商业常理看,遍地开花补短板对今日头条来讲不是一个高明的策略,但是,当这些天生的短板如果是围绕在一个人工智能推荐的核心竞争力的话,以宏观视野来看,那反而成为非典型「积非成是」的一朵奇葩了,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巨擘谷歌基本上也是这样布局的,百度亦如是,它的优势依旧是不对称作战的杠杆:人工智能推荐技术,这才是复制贴上的成功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今日头条就不叫做今日头条,在腾笼换鸟成功之前,原创内容只能算是一个精神上的座右铭,喊得越大声代表越心虚,把内容创作跟撒大钱挖墙脚当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下是一个战略大误区
此外,今日头条还得面临两头作战的另一个潜在的难题,就是AI技术的普及化,面向提供中小企业AI服务的第四范式说:任何人都能够快速建立一个类似今日头条式的AI信息推荐系统,这对今日头条来讲是一个技术门槛的警讯,透过SAAS的AI人工智能技术平台服务,很多提供内容服务的互联网品牌都可以快速建立他们的人工智能推荐系统,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推荐服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一片红海,大家都有的武器就不叫做竞争力了,这会极速压缩今日头条的技术红利,AI工具的优势很快就会没有了,但是这几年沉淀下来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优势,应该足以成为今日头条的护城河,缓解被后来居上的危机,是吧?!真的是这样想当然尔吗?恐怕也没有这么乐观,因为第四范式的陈雨强说过:AI迁移学习只需要使用少量的数据,就可以仿真学习出大量数据的深度学习效果,让原本拥有大数据沉淀资产的巨头们变得没有那么绝对强势,这意味着今日头条在冲锋陷阵的同时,还得频频回首后顾之忧,前后矛盾将会拖慢它清理战场的速度
今日头条的草根内涵,虽然抓住了凡夫俗子的眼球,却让菁英分子嗤之以鼻,它的标题充满猎奇,像骨牌一样铺陈而来,内容图文并茂好不热闹,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容易像知乎一样,可以随时间沉淀出知识的循环利用价值
草莽英雄在马背上得天下之后,总是希望学会穿西装打领带,在殿堂上附庸一下风雅,扭转一下自己的土包子形象,今日头条挖知乎大V的墙角,学人家做问答,多少有点这样的意味在,就连今日头条的对标物buzzfeed在扬名立万后,也一直努力摆脱内容农场的低端形象,挖了一堆得过普立兹新闻奖的记者为其效命,从内容搬运工转做新闻深度报道的优质内容生产,这样的转型基本上都会碰上DNA文化水土不服的难题,当你忘记初衷,野心放大到整个市场都想要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失去整个市场的时候,你不可能同时讨好所有的族群,除非是学宝碱用多品牌策略,为不同的族群,提供细分项市场的服务,今日头条在品牌矩阵的布局上陆续推出了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悟空问答等独立运作的App,就是依循着这样子的脉络分进合击,母体仍扮演着引流的重要角色,但今日头条的草根底盘真的适合孵化高端社区吗?
悟空问答对标知乎,当头条想切入高端知识市场时,势必会碰到一个尴尬的问题,也是让外界诟病的一个人工智能推荐的盲点:它的内容优化是为了提升阅读转化,因此会越来越窄化使用者的知识学习层面,形成一個作茧自缚的信息茧房,人工智能推荐不是用来提升知识程度的,而是用来迎合原本喜好程度的,用在电商很适合,用在生活休闲娱乐或影音也OK,但用在学问的探索就有点反智了,笔者认为,针对知识精英族群在整个推荐算法上势必要做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并强化社交订阅互动功能,作为一个平衡,不要只跟人工智能算法走,有时也可以选择跟人肉意见领袖走
今日头条的族群多半来自三四线城市,跟知识问答的族群属性格格不入,要做悟空问答就会面临一个冷启动的问题,只挖知乎大V是不够的,连会员都得重新孵化从外部引流进来,很多既有资源帮不上忙,必须重新来过,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苦力活,它让今日头条平庸化了,做一堆竞争者早就在做的事,虽说这些事情很重要,但是过程中没有看到一个聪明的亮点,只怕会成为一场跟竞争者拉锯的消耗战
社交网站上99%的人都是在分享转贴别人的文章,真正有能力写文章的人永远是金字塔顶端那1%的一小撮人,不会因为自媒体平台欣欣向荣,就创造出更多会写文章的才子佳人,因此大V争夺战争的是一个人才稀缺的存量市场,在互挖墙脚的恶性竞争下,写手将形塑一个水涨船高的卖方市场,平台势必要让出更多的利益来留住这一群忠诚度不高的写手,等哪天他们又被挖走了,那么平台留下的是什么呢?挖人只能当做一种短线战术,想要长久经营,还是要营造一个良禽择木而栖的大环境
价钱是一时的,价值才是永续的,即便是要做人家已经做过的直播、视频、知识问答,还是得想出创新的价值作为区隔,不然仅靠战术上的兢兢业业,未必能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种种迹象显示,百度是最有可能从BAT三巨头当中掉队的那一个,而TMD又是市场公认的BAT接班人,加上TMD队伍中的今日头条最近成为BAT主要严加防守的对象,不禁令人好奇,今日头条这个明日之星有可能上位挤掉百度成为TAT吗?有机会上位的不止今日头条,特别是在京东的市值几乎快要跟百度平起平坐的同时,为何我独钟今日头条呢?因为京东做的只是昨天跟今天的生意,缺乏未来的创新概念题材,而AI是明日世界的生活中枢,谁能够提前掌握明天的市场,谁就能够刷出今天的存在感
论AI技术,当下的今日头条肯定是差百度好几条街,百度虽然All-inAI,也找来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的陆奇做为AI概念股的新门面担当,但百度的AI变现能力却是未来式,相较之下,今日头条的AI变现能力则是令人惊艳的现在进行式,百度从未想过走出中国,而今日头条却已经迈开国际化的脚步,AI虽然是一个火红的资本风口,但是绝大多数的AI技术公司都没有真正赚到钱,包括百度在内,只停留在摇旗呐喊的阶段,这时候谁能够把AI的本梦比情怀,转化成本益比的营收,谁就能够赢在AI的起跑点上,从AI的市场变现能力来看,笔者认为今日头条明显是比百度优秀的
在特殊情感的驱使下,尽管各界对百度All-inAI有很高的评价跟期待,但终究还是得回归一句老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下AI的变现能力,比AI技术更有竞争力,头条的成长动能十足,百度的步履蹒跚,两者像是少年人跟壮年人在比赛长跑,今日头条的等比级数增长策略若能完美执行,以它当下强劲的滚雪球动能跟全球化布局这个加权指数,想要后发先至超越百度,并非不可能的任务
今日头条几乎可以说是百度搜寻的逆向工程,两者完美互补,如果今日头条是百度的内部创业项目的话,那么就填补了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所失落的那一块最大的遗憾,其影响之大有如微信之于腾讯,只可惜百度是百度,头条是头条,知道我想表达什么吗?还不务正业做什么百度外卖呢,百度早该并购今日头条,用来当作逆向工程的战略矩阵补充
今日头条在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存量市场,但输出海外却可能迎来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全球化布局对今日头条的规模增长,将会带来相当深远的正面影响
中国互联网是一个高强度竞争的市场,剩者为王的竞争成本非常高,就算在中国市场成就霸业,但也少有走出中国的成功案例,猎豹跟musicallyAPP算是少有的奇葩,但他们并不是成功后才走出中国市场,而是一开始就在海外发展,所有的思维在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从美国幅射全世界,在他们之前的美国市场并没有类似他们的强有力竞争者,让他们有机会收割市场红利,这跟美国复制到中国,中国再输出海外的套路完全不同,今日头条要走向海外市场,势必要进行相当程度的在地化调整,经营内容牵涉语言、文化跟价值观,外国品牌直接空降的失败率很高,比较理想的方式是直接并购有影响力的区域内容平台,导入AI内容分发技术协助其快速增长,雇佣当地原团队做在地化的运营,以避开语言、文化不熟悉的短板
今日头条的海外扩张,应该学学华为采取乡村包围城市的蚕食鲸吞策略,先布局美国以外的市场,比如:欧洲、东北亚、东南亚、印度、中南美...而不是一上场就PK老祖宗buzzfeed的家乡市场,那是人家的主场优势所在地,这种大剌剌的起手式看起来并不是很理想,中美两大战场同时开打,恐怕会让今日头条整个战局显得更加沉重
笔者一路看下来,头条的决策团队似乎有一个思考上的盲点,就是在新领域的开拓上偏好直来直往硬碰硬,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砸钱买成果,硬碰硬虽然霸气,但也很容易抵消努力的成果,人一有钱似乎就不太想动脑筋去创新了,这是一个隐忧,但无论如何,还是要给今日头条一个掌声,它敢勇于跨出中国迈向全球市场,光从它的视野跟格局看,已经超出很多以中国市场为安乐窝的老前辈了
从鸟瞰的角度来看今日头条的市场推广布局,主要偏重在既有内容存量市场的大兴土木,在BAT生态系的包夹下,这些努力很容易被打回原形,属于红海策略,在未来AI增量的蓝海市场却少有着墨,今日头条应当饮水思源的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除了人工智能内容分发之外,在AI的核心技术竞争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升级,以及研发出新的杀手级商业应用服务,技术型导向的内容服务才有竞争门槛,这点谷歌可以证明
社交将是AI的另一个创新应用,且与内容分发互补,两者的关系有如唇齿相依,透过交互作用有助于提升使用黏度,进而转化出更深的价值,脸书的社交与内容分发是一个相当高效率的生态系,即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众多年轻世代的APP在社交领域跟它展开竞争,但它的会员跟获利仍然呈现向上增长的平稳趋势,这要归功于社交跟内容分发演算法让它的质量竞争力得以持盈保泰,今日头条目前侧重内容,社交性明显不足,应该思考以脸书为师,将AI技术算法与社交场景融合,贯穿以AI为核心的社交与内容两大领域的任督二脉,两脉汇流的二次创新才是今日头条的增长捷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