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俞敏洪:为什么说科技解决不了教育的本质

字号+ 作者:lobtom 来源:未知 2018-10-26 17:25 我要评论( )

但我们现在迈出的每一步都在通向未来,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我们将和未来擦肩而过。所以,我们不要急于出发,要先想清楚脚步的方向。一个民族的未来依赖于教育的方向,也就是说,教育的方向决定了民族的方向。 现在,我们讲了一大堆走向未来的教育手段和技术

  但我们现在迈出的每一步都在通向未来,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我们将和未来擦肩而过。所以,我们不要急于出发,要先想清楚脚步的方向。一个民族的未来依赖于教育的方向,也就是说,教育的方向决定了民族的方向。

  现在,我们讲了一大堆走向未来的教育手段和技术,或者说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教育的普及来自于技术的进步,这个没有问题。

  古代的时候光有口语没有文字的时候只能靠说唱,今天我们读到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到《奥德赛》都是说唱留下来的。我们中国古代更多留传下来的是有文字以后的文本文献,中国古人是在竹签上写字,在用竹签之前是在甲骨上写字。从文字发明到印刷技术,从收音机到电视和互联网,从移动互联到人工智能再到未来科技,每一阶段教育都得到了普及,进一步消除了人类的愚昧,进一步使世界进步。

  从大方面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技术的发展,世界是在不断进步的,人类的整体水平和智慧程度是提高的,不再那么愚昧了。但我们依然发现世界上有一些地区,这些东西都有,却依然那么的愚昧,依然有各种冲突,依然那么顽固不化。

  难道说这些东西本身没起到作用吗?它起到了作用,但有的地方恰恰起到了反作用,因为技术手段更加发达了,统治者也会利用这些东西来进一步愚民。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理念引导,技术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进步。

  “某校量身打造,为每个学生配上了电子身份牌,学生跨入校园的那一刻将被自动识别,学生进入阅览室,操场科学室,电子身份牌也将会记录下他们的经历,家长们通过终端登陆就能实时了解孩子在校生活轨迹。”

  还有的学校,在高中生的教室里装上了对学生一举一动进行全面监控的摄像头,包括孩子们递纸条等行为都直接被记录在案,连一点点调皮的空间都没有。这就是不把科技用在正道上,学校想的是用这些技术来更好控制学生,而不是说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科技设备发挥他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让他们更快地成长。

  “今年某地方政府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投入6000万元专项基金,全面推广智慧学习建设,到2020年所有学校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智慧校园创新运用,电子身份证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互动,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校园环境,推动教育现代化。”

  科技手段不等于教育本身,我们一定要把教育本身的目的想清楚再来讲科技。搞“科技+教育”,我们需要更全面的考量,科技为教育手段赋能,有很多好处。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初我在北大学英语的时候,尤其是语音语调的纠正,那叫一个难学,宿舍里也没有录音机,语音语调纠正全靠老师当面纠正。像我这样从农村来的孩子,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老师纠正多少遍我也说不对,老师就会不耐烦,你自己也会超级难堪。但现在通过智能化英语教学系统,你模仿一万遍机器也不会说你真笨,况且你模仿好了,机器还会给你打出一个鼓励的分数来,让你感觉到自己不断进步。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现在你在网上,只要进入几个公开课或者学习系统,全世界最著名的教授课程你全都能学到,而且大多是免费的。你想要上哈佛的课程你不用去哈佛,上耶鲁的课程你不用去耶鲁,所有课程在网上都可以找到。甚至不懂英语都没关系,不少公开课程其实都有中文翻译。北大教授薛兆丰原来在北大上课,只能对经济学系的几百个学生上课,一年的工资也就几十万,后来在“得到”上开了一个北大经济学课程,注册学生30万,每个人199块钱,总共收入接近6000万。

  很多课是免费的,知识传播手段也从来没有这么丰富过。音频、视频、文字、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家庭音响都可以。我儿子在家里学习,把自己的学习系统接到电视上去,面对大屏幕学习,比坐在教室里的感觉都要好。因为高科技,教育资源均衡普及,有望走进现实。

  比如学生学习更加不动脑子了,答案太容易找了。现在很多学生做题目,扫个二维码或者说网上搜一下,答案就出来,抄完答案家庭作业就做完了,自己完全没懂,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没了或者被缩短了。

  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依然非常牛逼,但很多学生好像学习的反应反而越来越迟钝了。他在解题的过程中不用去冥思苦想、深思熟虑,他一有不会,就去找帮手。

  再说说科技和隐私的关系。你把摄像头装到教室里,这到底是监控学生老师,还是在帮助学生老师?这件事情就值得商榷了。凭什么一个男学生给一个女学生递个纸条,老师3分钟以后就把男学生叫到办公室去臭骂一顿。凭什么?学生这样朦胧的爱情难道不是很美好的青春回忆吗?你有什么资格去干扰和打断呢?这样做是违反人性的。

  但很多老师都是粗暴地管理,没有能力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但又想防止学生的情感脱缰狂奔。如果我们做的事情,对于学生身心有伤害,我们就需要考虑这样行为的正当性。

  每一个教室可是花了几万到十几万块钱的设备啊,过了3年,硬件都是3年过期,再重新换一批。国家的报告中说的非常好,我们在信息化教育发展中投入了几千亿。几千亿,但实际的用处呢?如果把这些钱给农村老师多发点工资呢?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我在两会上,连续两年提出了给农村老师多发薪酬,高出城市老师20%~30%。只要在农村地区教书的老师,别管他户籍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就必须比当地城市老师工资高出30%,这样才能形成优质老师资源的回流到农村。我们小时候农村教育水平反而很好,老师的水平决定一切啊。

  现在农村老师工资很低,又没有希望,连培训的机会都很少,你说他怎么可能教得好呢?光给他一套现代化设备,他怎么用?他工资那么低,他连上课的心情都没有。在学校高科技硬件上我们花了很多钱,但老师工资却不见增加多少,投入和产出,到底应该投在什么地方呢?中国人做事情喜欢一哄而上,喜欢表面工程,喜欢政绩,一件事情的实际效果如何不是考虑的重点。

  对于我们来说,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就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不要只去想未来的教育,不要一想到未来的教育就是高科技。谁还不会玩高科技啊?但是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没有解决,一切以应试为核心的选拔体系没有解决。

  从幼儿园升小学就开始选拔,明的不让暗的来,中考高考明目张胆,到最后都是以单向维度选拔学生。这样的应试考试,残害了学生的兴趣,消灭了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一定需要变革才行。

  中国学生等到考上大学的时候,就变成一块鹅卵石了。很多学生每门课都考到接近满分,智商都那么高,却没有对一门课感兴趣的。北大清华的学生进来以后,有约达40%的新生表达了人生迷茫。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跟我说,要请残疾人艺术团到北大演出。为什么?通过残疾人的那种乐观演出,给正常的北大学生励志。连北大的学生都需要励志,怎么弄啊?我们当初进了大学好像没有这么迷茫的,都是天真单纯地努力学习,快乐生活。但现在大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反而减少了。高考每门课都是高分,但就是对于学习不感兴趣。

  中国高中生的数学水平平均比美国学生要高出一倍以上,但是全世界前100位数学家我们几乎没有,美国就有80个。这就是现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全中国,每年900万到1000万高考生,每个人数学考那么高干什么呢?

  从更大范围来说,允许学生思考、质疑、批判、挑战的教育方法没有形成,标准答案教育,老师说一不二的教育,任何质疑和思辨都被当做异端邪说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

  未来要跟世界竞争,如果学生没有学会质疑和辨析能力,没有是非判断能力,怎么可能呢?我们现在不是在国内竞争,从1840年开始就在跟世界竞争,这一竞争就是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的竞争。

  某些以未来教育为主题的论坛,老师们讲得很好。比如贺永老师讲了如何提升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水平,要研发准确客观评价儿童青少年脑认知发育水平的方法;郭秀艳教授论述和展示了对人类认知规律的研究,如何给未来教育实践带来有益启示;马少平教授通过实例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王殿军校长指出,学生要为未知而学,教师要为未来而教,为未知而学,其核心是培养探索未知、创造未知的能力与素养。

  学校教育另一大主要功能就是要保持孩子的兴趣,真正持有的动力,一定原自于内心的兴趣,最佳的生活状态就是兴趣与职业的统一。

  中国的很多问题,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是体育,都是因为常识缺乏。比如说中国的体育,从上到下,认为搞体育就是为了得奥运冠军,似乎没有别的指标,如果不想得奥运冠军,就不要搞体育了。中国的体校,学生就单一在体育上下功夫,文化课一塌糊涂。

  前段时间,体育总局的一位领导找我,说你能不能帮帮忙,现在2000多所全国的体校,文化课实在太差了。因为文化课差,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体校来了,你能不能帮忙把文化课的水平提升一下。美国很多奥运冠军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而且很多人还在科技领域有过巨大的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却很单一,奥运冠军就是专业体育人员。

  除了体育,其他领域也差不多。不回归常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主导了一切的发展。北大教授钱理群说北大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自己和北大学生打交道,也感觉到北大的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变少了,为国奉献的意愿变少了,但怎样利用自己在北大的身份和地位来为自己获取利益的能力增加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主导了一切。

  这种权力和金钱插手已经腐蚀到了小学生身上,甚至是幼儿园身上。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一到逢年过节就得给老师送礼,而且反过来向父母要。说别的孩子送了,我不能不送。你看中国的现状,不给红包不开刀,不给老师红包,老师上课的时候不关注你。当然不是每个医生、老师都这样。

  再举个简单例子,政府天天在讲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但实际上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却日益艰难,因为国有企业占据了太多的资源,国有企业可以跟权力轻而易举结合,跟资本轻而易举结合,可以随时跟银行贷到大笔的资金来收购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没有制度和法规保障,只有口号来进行保障,而口号通常是不起到实际作用的。

  有一次易中天讲一个教育观点,他说:“我的口号就是今天的主题‘望子成人’。什么人?真正的人,有标准吗?有,8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他说得非常好,但我觉得易中天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一个国家不把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作为教育的前提,也会教育出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奴才。

  我认为教育应该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公民。我认为未来世界需要的人,一定是品行到位、感情丰富、精神独立、个性自主、事业创新、全球格局的民族精英。

  我不认为高科技的应用会对中国教育的本质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也不认为现在的高考改革对中国教育会带来多大的促进。因为本质问题没有解决。

  现在迈出的每一步都在通向未来,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我们将和未来擦肩而过。所以我们不要急于出发,要先想清楚脚步的方向。一个民族的未来依赖于教育的方向,也就是说,教育的方向决定了民族的方向。

  PPT上的这张照片,是我拍的一张天门山盘山公路的照片,这条路真的是九曲十八弯,但它的方向是没有错的,就是要到达山顶。我们教育的道路,也是不平坦的,是九曲十八弯的,所以犯错不怕、探索不怕,但大方向一定要把握住,千万不要把自己给绕晕了。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恢复高考也进入第41年。在1977年之前,在农村长大的笔者,其实做好了一颗红心一辈子干农活的准备,因为在这之前,虽然我内心有强烈的上大学的愿望,但当时上大学是工农兵学员推荐制,受到大队和公社的推荐,才能去上大学。所以,1977年,当小平同志宣布,恢复高考,所有想上大学的人可以通过公开的考试选拔,来决定自己到底能不能上大学时,举国年轻人内心是沸腾的。在我们心中,十分感恩高考,因为,在当年,通过高考是农村孩子走出农村、走向世界的唯一路径。这条路径虽然很窄,像过独木桥一样,每年几百万人考试,只有十几万人能够通过,被大学录取,但对于这十几万年轻人来说,一旦被大学录取,他们从此就有机会进入自己喜欢的知识世界和外部世界中去遨游。

  今年,恢复高考已过去40年,笔者依然认为,中国的高考形式虽然来回经历了几轮变化——试卷从省考到全国统考,又从全国统考逐步走向了地方高考为主,但是不管形式如何变,高考的基本形式没有改变,它还是以考核各种学科为主的考试,40年的高考为中国孩子走进知识殿堂、走向新世界,提供了平等参与和竞争的机会。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几百万像笔者这样,生在农村,又想走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农村孩子,是完全没有希望实现自己的念想,改变人生命运的。

  当然,一项改革,在被叫好的同时,总会有非议的声音,恢复高考制度也不例外。比如当人们看到近几年农村孩子考上优质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农村孩子进入大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时,高考的公平性受到质疑。再比如,高考纳入考试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选拔?

  因此,在恢复高考制度40年后,我们重新来思考高考这一全国性的人才选拔性考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高考的公平性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对高考非议最多的声音。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有一个误解。高考在中国,依然也一直是一个公平化的考试,因为在一个省之内,或者在全国范围之内,整体上高考是有统一的考核内容和标准的。之所以大家觉得现在高考“不公平”,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考试结果的差异。比如高考中的一些题目,由于农村孩子视野的局限,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比如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话题,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是相对熟悉的,但对农村孩子,是不熟悉或者闻所未闻的。因此,在当下中国,从幼儿园就开始拉开直至中学毕业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城市之间不同的老百姓群体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城市和乡村间的教育资源均衡性问题、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已变成当下中国一个百姓最关注的话题,这一问题,在笔者看来,也应是政府最应该解决的民生领域问题之一。

  我们来思考高考作为全国性人才选拔考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还应关注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对于中国的学校来说,教学内容不改革,就不可能把新的知识和世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推进,教师不管身在哪个地区、身处什么环境,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学习,都是中国学校教育系统要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面向未来,中国的教育制度怎样才能尽可能为更多的年轻人服务?怎样才能够遍洒雨露甘霖给每一个希望接受教育的人?贫困地区、落后地区的教育如何提升?

  走过四十年,进入不惑之年的中国高考制度,靠什么“不惑”?笔者以为,要靠恢复这一制度的“初心”———作为全国性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如何最大可能地、公平合理地,选拔出适用当下、也满足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初心”,我们的考试制度改革的步子,是否可以迈得更大一点、思想可以更开放一些?是否可以把一些高校的自主考试、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内容的考试与学生中学学习期间的学生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让高考成为一个既能够普选人才,又能够照顾到不同人群,能够符合现代世界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指挥棒。

  中国高考,下一个40年,一定会走得更好,为国家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中华民族“近期、中期、远期”奋斗目标贡献更多的人才红利。走好中国高考下一个40年,需要各界教育人士,不管是民间力量还是国家力量,携手合力,共同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大数据让教师由“教”向“育”转型

    大数据让教师由“教”向“育”转型

    2018-10-26 17:25

  • 别让“强迫实习”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别让“强迫实习”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2018-10-26 17:25

  • 在线少儿英语回归教育本质贝达英语聚焦教与研

    在线少儿英语回归教育本质贝达英语聚焦教与研

    2018-10-26 17:25

  • 51Talk荣获2018效果营销生态盛典-用户体验奖

    51Talk荣获2018效果营销生态盛典-用户体验奖

    2018-10-26 17:25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