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去年群雄逐鹿,《人民的名义》收视破8%的盛况,今年收视破1%的剧都寥寥无几。
《娘道》看起来并不像一部会“爆红”的剧,没有流量明星加持,苦情戏往往也并不讨年轻人喜欢。
有人说,豆瓣评分并不能客观展现这部剧的真实水平,因为爷爷奶奶们不上豆瓣。
她一心只想为夫家“生儿子传宗接代”,给两个女儿取名招娣、盼娣,期待着第三个孩子是个儿子。
也是这时,瑛娘发现自己的丈夫是隆家二少爷,因为这一胎可能是个儿子,她成功被婆家接纳。
从剧一开始,包括瑛娘在内的所有人都在默认“儿子才能延续香火,儿子比女儿金贵”。
得知这一胎又是个女儿,原本赶来嘘寒问暖的婆婆瞬间翻脸,还因为听信谣言,认定孩子是“妖女”,要将她扔进黄河。
她自认生女儿是对不起夫家,主动要求休妻:“二少爷,我配不上您,您就休了我吧。休书就写瑛娘不事公婆,生不出儿子。”
大儿媳被婆婆训斥,要强颜欢笑:“您是婆婆,我是儿媳妇,您还不是想骂就骂。”
瑛娘被人设计陷害,丈夫误以为她在外偷情,冲进来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巴掌,满口“贱女人”,甚至要当着孩子的面开枪杀了她。
如果说刻画女主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受到的迫害,是为了通过这些迫害让现代人意识到,这些垃圾思想是应该被批判唾弃的,这没有错。
可是《娘道》中,女主无论经历如何凄惨,都毫无反抗意识,反而成了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坚决维护者。
当警察询问起死因时,瑛娘为了维护夫家脸面,作伪证称“这个捣乱的老太太”,是自己撞死的。
实际上却一直在用各种“磨难”贬低女性的价值和尊严,让女性完全沦为生育工具。
不少人在评论《娘道》时,提起了同样刻画女性付出主题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和《使女的故事》。
横扫艾美奖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女主从未被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失败的婚姻禁锢。
《使女的故事》刻画被当作生育机器的各位使女,用强迫激发了女性的觉醒和勇气。
每当年轻女性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时,总有“腐”剧散发的思想却拼命想捆住她们的手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虽然出生性别比连续7年下降,但离新生儿出生性别1:1的自然比例,还是相距甚远。
如果一位妈妈生下了男孩,会在网站中发帖,其他备孕或孕期妈妈则在评论区回复,以求得好运,自己也可以生一胎男孩。
在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中国的性别差距在144个国家中仅排名100位,比2011年下降39位。
先是某讲师以“三精成毒”“女人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犀利语录,极端歧视女性,引起舆论哗然。
“学男德,保平安”“全家动员拼女孩,一胎不行接着来”等反向流行语,让人觉得讽刺好笑。
“女德要求女性,如果男性发现也有男德来要求他们,就知道这件事有多荒谬了。”
女主柳瑛娘,婆婆冷眼相待,原谅;嫂子冷嘲热讽,原谅;甚至丈夫对她产生误会朝她拔枪,还是原谅……
勤劳质朴、善良无私、贤良淑德……瑛娘好像满足了所有关于“好儿媳”的标准。
前一段时间因离婚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张雨绮,在她的两段婚姻中,遭遇了出轨,背叛,欺骗,她当机立断,选择了潇洒离婚。
有一份自己的谋生之道,拥有独立的爱情观,在结婚之后,也保留了自己的性格和脾气。
这种“奉献”,是甜蜜的,是拥有自我的,和“享受付出”的人之间,也是平等的。
在讨论《娘道》收视和口碑两极化的问题时,有人提到,“遥控器掌握在谁手里,就反映了谁的思想。”
一部宣传传宗接代的剧收获如此高的收视,会不会让恶婆婆更加理直气壮、年轻一代更受禁锢?
男性的强势和自我,以及老一代女性对下一代女性的打压,如同一个死循环,成为女性难以走出的命运。
在去年“深圳四胞胎”事件里,四胞胎家庭参与家装节目《暖暖的新家》,设计师要把六十平方米的小屋重新规划,让一家六口住的更舒适。
弟弟们成为了活跃在综艺舞台上的“小童星”,姐姐的境地却是,被人欺负了,一个人在车站数着来往的公交车消愁,因为没有人可以诉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