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8月31日),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按惯例发布的一组数字在当地楼市引起一阵躁动。
这份《香港物业报告》显示,7月份私楼楼价指数报393.5点,按月升幅0.82%,相较6月份的1.85%明显收窄,是自2017年9月录得0.32%升幅后近十个月来最小单月升幅。
香港楼市经过20多个月不停歇的上涨后,已是强弩之末。业内人士普遍看淡未来楼市行情,认为楼市在年内可能会终止升势,暂时见顶。
香港楼市降温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印证。上周五,香港金管局公布的7月份住宅按揭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当月新申请贷款个案较6月份按月减少2.5%,至14217宗。
一般认为,香港楼市降温缘于三个因素:一是香港特区政府六项房屋政策新措施对楼市产生影响,二是美联储不断加息带来资金成本的压力,三是受到由美国挑起的全球贸易摩擦影响。
这三个因素中,当数房屋新政影响最大。新政策对需要住房的市民确实有吸引力,合乎资格的市民会放弃对高价私楼的追逐而等候公营房屋。
据观察,进入三季度香港楼市开始逐步降温。但由于“受力”情况不同,一手楼与二手楼表现各异。总体看,一手楼表现活跃,成交上升,但价格“克制”;二手楼表现清淡,观望气氛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