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直都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无论你是做什么的,身边总有朋友会问你:“房价会跌吗?现在该不该出手买房/卖房?”对此也曾出现过很多有趣的名词——中国式故事、中国式传奇、中国式过山车。
2015年,A股遭遇大震荡,数日之间,大量中小投资者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中登数据显示,在这场大震荡中,5.7万个500万市值以上的账户“消失”,而10万-50万账户减少了86.9万个。
2016年,一线城市的房价突然暴涨。对“上车者”,特别是多套房拥有者而言,财富阶层瞬间晋级,他们自己都不曾预料到人生竟然如此美妙。而那些“没上车者”,除了捶胸顿足,只能转投股市,一边悲凉地观望着调控的楼市,一边默默地承受着低迷的股市。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监测发现,全体北京整租人群里,平均每次搬家周期是394天,也就是接近13个月会产生一次搬家行为。
北漂的感觉,就是一次次搬家。多少北漂一族每一次不是为租金发愁,为押金和房东争执……为房种种,终不过是在城市里定格缩影,至今依然说不出何时才能留下来,这时候时间不会是你的朋友,再不买房就老了。
现在这个阶段,是一部分年轻人最纠结的时候。他们要考虑未来的规划,明年要不要换工作,去哪个城市更好,当然还有,买不买房的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人生重要阶段的选择题。
父母、亲戚、朋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都在阐述自己对于买房这件事,对你一生的战略性意义。父母可能会说,买下一座城市的房子,就等于确定了人生阶段的一个战略方向;朋友会说,人生就像一场战争,充满了竞争和不确定性,年轻就该去大城市拼一拼。
这两年,调控的声音一直都没有停,各种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政策密集执行;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这一强大镇定剂打在了中国庞大的炒房团身上,一时间房哥、房姐们开始陷入恐慌。曾经的贪婪也许真的到了恐慌的时刻。大部分人选择套现,也有不少沉得住气的选择等待。
近日,经济参考报电子报发文:告别周期,未来五年,调控都不会退出。十多年来,这恐怕是官方媒体第一次说出“调控五年不退出”这样的话。该报是由新华社主管主办的报刊,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经济类报纸。从这个身份可以看到,它的发文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楼市调控的基本走向。
1、调控依旧,不会放松,未来五年内都不会退出,未来楼市还将依靠调控政策,进一步稳定房价;
2、调控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各城市要因城而作出改变,不再一刀切,开始差异化调控。限价、限购可能会适度放松。
对于调控到底能延续到什么时候,多数专家均预测在2~3年,因为按照历史楼市调控惯例,每轮调控差不多都只维持了2~3年。
但这次央媒发文透露出:周期轮动不适用本轮调控,本轮调控5年内不会退出,因为本轮调控非常特殊。
中国中心城市的房价,是个沉疴旧疾。这种“病”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难治,而是不得不治。
过去十年,中国房价翻了10倍,工资却只翻了3~4倍,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买得起的,也搭上了自己的下半辈子,扛着房贷过日子。舆论和抱怨之声越来越强,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价这个病,必须得到解决,政府必须给舆论一个交代,给社会一个交代。
在“堵”方面,和以往相比,本轮调控的方式方法更丰富,除了传统的限购、限贷、限价、限商外以及上浮贷款利率外,还提出了限售,也即购房后多少年内不得上市交易。
前前后后共有50多个城市加入限售大军,一般都是3年、5年,珠海和保定部分项目规定,成交后10年内不得上市交易。
此外,本轮调控方式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还采用了“疏”的政策。刚开始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摁住房价,待得平稳后,开始行“疏”的调控方式。
在“堵”与“疏”方式并用的同时,中央还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租售并举”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
对于刚需族来说,会不会跌跟你要不要买房其实没关系,只要账户的钱够首付,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买,纠结就是浪费生命。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你追求现金流,5年的调控期限是个漫长且痛苦的历程,断供弃房也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你钱多不在意进出,买不买卖不卖都无妨。
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唯希望此后再无人问起这个问题。祝愿身边的朋友,所有财富,收益靠得住!2018离财富自由更进一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