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是要培养一颗仁心读后感3000字的联想

字号+ 作者:江苏在线 来源:未知 2020-03-16 21:59 我要评论(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觉得,教师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你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觉得,教师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你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名家。一个教师的读书史大抵能折射出职业生存的质量和形态。对于整日忙碌的一线老师来说读书并不容易,每天要上课阅卷看作业写教案,还要应付学校的一切事情,还要管好家庭孩子老人,我们真的是不容易。但是,不读书就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我们写教案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地写下去,你写的还是别人的东西,你还是花了很长时间,但仍然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不了你的个性、你的风格。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老师更多的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工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在想真正让名师飞翔的是什么?只能是勤学苦练猛读书。艰苦的学习,不停的攀登是成就教师的根本。

  研究就是针对问题思考探索,就是善于总结和积累。如果一个教师在青年时代就注意做一些积累工作,那么,他进入中年以后就会发展得很顺利,就会有后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永不过时的。因为,教学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生活情趣、审美眼光往往决定着课堂的思想含量和文化含量,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名家的所谓模式移植过来,而收效甚微的原因之所在了。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是照本宣科,还是独出心裁?是照搬教参,还是自有见地?是花样繁多,还是内涵丰富?这都取决于教师研读教材的本领,解读文本的水平。现在我们主张小课题研究,就是抓住教学中的小的发现、小的细节来研究,这样更容易出成绩。余映潮老师50岁开始讲课,60岁已经红遍了全国,1300篇论文都是课堂教学的潜心研究成果。

  研究首先要积累资料,像余老师30年来订阅的所有教学期刊的封面上都做过一个大的资料卡片。他手中有上万计的资料目录和资料卡片。在读书中他学会了听电视。暑假中的每一天都要写作10个小时以上。冬夜里戴着手套打字,一篇律诗二首的备课要写14页。他亲自做课件,一个报告,要打70多页。脚下就像马克思一样,磨上两个大洼。书房里的墙壁上贴满了计划纸条。数千张卡片索引,上百个课例品析,数10位名师的深入研究,是余老师厚实的基座。

  其实,余老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并没有感觉那么苦,他一直在乐观地享受研究的过程。他经常说:“事业的构思就像咏物言志散文的构思:托物,蓄势,开掘。”

  托物就是用心工作,在研究状态下才能做出工作业绩。蓄势,就是要读书学习积累;只有积淀足够的力量,最后开掘阶段才厚积薄发,博观约取。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要想坐下来做学问真是太难了。就拿写点东西来说吧,我们脑中常常有很多的灵感、很多的想法,但就是没有驱赶我们坐到桌子前的意志。

  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享受幸福,在文化升值中收拢幸福,在学习创造中提升幸福,在成就学生中收藏幸福。

  让我们把教书的呐喊当欢歌,把育人的耕耘当舞会,把科研的探索当旅游,把奋斗的甘苦当咖啡…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来不得半点浮躁,唯有朴素实干,要踏踏实实松土、播种、施肥、除草。李镇西老师无疑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多年来,他朴素地坚守着“五个一”,即每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当上校长后,他又带领全校的教师一起践行“五个一”工程,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素的行动。

  作为一名80后的班主任,我是读着李老师的著作成长的,算是李老师的忠实粉丝。在李老师的书《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中,有一张照片深深地打动了我,照片中是李老师的背影,他上身穿着一件背心,下身穿着一条长裤,坐在正对窗口写字台前写着什么。照片旁边有一段简短的文字:“20世纪80年代,我伏案写读书笔记。”这张照片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曾赐给我无穷的力量,也一定温暖过和我一样的年轻班主任的心灵。我暗自给这幅照片起了一个名字——最美的背影。这些年一直当班主任,有时候难免跌得很惨,但我却没有放弃,内心有一个信念苦苦地支撑着我,那便是“做最好的班主任”。

  从世俗的角度看,李老师现在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可谓风光无限。可他还是毅然放弃轻松的工作,到成都郊外的一所农村中学——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做一个坚定的麦田守望者,继续践行一个平民教育家的理想。除了当校长,他还坚守班主任岗位,坚持给学生上课。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中,李老师居然向自己举起了手术刀,他说,自己何尝没有被这种浮躁之风熏昏过?他对自身的“浮躁气”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

  我们的教育要立足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出心态阳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孩子,教育者身上的这种“浮躁气”确实要不得,谢谢李老师及时给我们灌了一碗“清醒汤”。

  朴素的教育心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宁静下来,力戒浮躁,沉稳地做教育。事实上,今天的教育现实中远不止李老师文中列举的教育浮躁之种种,或者不仅是大城市里“名校”“名师”的浮躁,这种教育的浮躁风也早已蔓延到我们农村乡下。

  记得去年我到一个学校上一节公开课,评课的时候,那个学校的几个老师和领导都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王老师,您用的是什么教学模式?”听课听了40多分钟,关注的不是我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不是如何组织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学生的智力参与到课堂多少,不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精彩的生成,而是什么模式!当我如实地说:“我这什么模式也不是”时,他们几乎表现出相同的表情:一脸迷惑。其实也不能怪他们。近几年来,人们满耳朵都是“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452课堂”“321模式”等。名校几个月就创出自己的“模式”,下面的学校是领导带着教师南里北里地跑着跟风学“模式”,有几个是真真正正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学校、硬件、设备等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的学生实情出发,利用现有的已知条件来认真论证、确立目标、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的?这不能说不是教育浮躁的表现!还有像“书香校园”的建设,这个名词一提出,几乎一夜之间,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城市农村,就都造出了“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甚至是“书香家庭”。而事实上,大家可以调查一下,学生除教材课本外,一年真正读了几本课外书?就连被人们称为“读书是教师最拿手的绝活”的教师也算进去,又有几本呢?朴素的教育心就是要打破这种浮躁,静下心,沉下去,认认真真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学法。不急功近利,不贪图荣誉,耐得住寂寞,敢坐冷板凳,一点一点地沉静、沉稳地做教育。

  朴素的教育心是一种态度,一种谦虚、不断反思自己、解剖自己的态度。愿我们做教育的朋友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拥有一颗朴素的教育心,认认真真地做教育!

  守住朴素的教育心,需要远离世俗的功利之气。当下,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有钱有权者皆被视之为成功者,教师在这样的评价指标判定下,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呢?于是乎,有的教师热衷于报考公务员,以求谋得一官半职;有的教师倾向于学校的管理,以求在学校中获得一定的权力;有的教师办起了课外辅导班,以求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诚然,每一位教师都有权力追求自己视之为理想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但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在于物质领域,更涉及到自身的精神状态。作为教师,整日被这些金钱的世俗之心所困惑与纠结,又怎能感受到精神的愉悦、教育的幸福呢?

  守住朴素的教育心,需要祛除自身的浮躁之气。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有科学的规律,艺术有艺术的真谛。因而,教育者唯有潜下心来,探寻教育科学的规律,追寻教育艺术的真谛,才能到达教育的高度,拓展教育的厚度。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定力的,一蹴而就不可能成就教育,急功近利也只能适得其反,守住朴实的教育心,就需要祛除自身的浮躁之气。

  李镇西老师曾发表文章,拒绝外界来访者到校参观,他认为学校是一方净土,不需要外在繁华与热闹,而他的学校也没有什么特色,因为特色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我很赞同李老师的观点。很难想象,一所如超市一般嘈杂的校园能够让教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心学习、管理者静心思考教育呢。然而,如今热闹非凡的校园,却是很多校长的追求,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学校的名气、意味着学校的价值。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的浮躁之气使然吗?

  教师的浮躁之气更是不胜枚举,读书者寥寥无几;写作者只为发表;热衷于公开课的表现,疏于常态课的教学;纠结于绩效工资的多少;争抢于优秀教师的名额……还有那搅得人心不安的职称评定。这一切的不正透视着教师身上的浮躁之气吗?这些教育的浮躁之气不能予以革除,那么教育的朴实与本真根本就无从谈起。

  守住朴素的教育心,需要自我审视的反省意识。教师不是苦行僧,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身处这个时代,置身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能够远离世俗功利,抛却自身的浮躁,守住朴实的教育心,需要定力。定力从何而来?自觉的反省意识必不可少。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郎朗说钢琴教育不能先苦后甜揭示钢琴教育真谛

    郎朗说钢琴教育不能先苦后甜揭示钢琴教育真谛

    2020-03-16 21:57

  • 王立文:《数学大师论数学教育》读后感

    王立文:《数学大师论数学教育》读后感

    2020-03-16 13:25

  • 求几篇关于教育教学专著的读书心得

    求几篇关于教育教学专著的读书心得

    2020-03-16 13:24

  • 叩问先哲寻找语文教育的真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书笔记

    叩问先哲寻找语文教育的真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书笔记

    2020-03-16 13:22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