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培训行业也有8个年头了,因为长时间做标准化校区的原因,从没有意识到在中国还有很多个人培训工作室的存在。直到最近几个老师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问我一个问题:个人工作室已经做了好多年,利润还可以,但是越来越累,学校也没有发展,不知道该不该去扩大经营?毕竟自己只会教学,自己一个人带100多个孩子,也会有兼职老师过来帮忙,但是自己对管理不是很擅长,问我该怎么办?
通过2个小时的梳理,各位校长基本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了。我忽然意识到可能还有有很多一样的校长,一样擅长教学,做个人培训工作室已经很多年了,想扩大经营又害怕风险,找不到一个明白人给出出主意。所以我决定写这样一篇文章,帮助更多的教育行业的从业者理性分析个人培训工作室,如何合理的过渡到标准化的培训学校。为了更好的分析,我们先给个人工作室做个定义:个人工作室就是一个教学老师负责一个教学项目,自己教授所有学生或者找几个兼职教课,没有固定团队的个人培训机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从现状、能力和心态、发展和风险分析几个角度来分析这样的校长该怎么做出选择。
一、个人培训工作室的现状。个人培训工作室一般都是由一个教学老师开始的,老师基于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怀开始招募学生进行教学,这些老师要么是师范毕业或者在培训学校中发展受阻,而出来创业的老师。这些老师因为本身的教学能力比较强,利用口碑慢慢的就会有100多个左右的学生学习,但学生数量一旦超过150人,就感觉自己一个人代课力不从心,开始寻找兼职或者教学老师来教课。因为兼职相对比较好管理,但是全职老师的管理也不是很容易,所以学校容易被限制在这样的状况里。从硬件设备上来看,因为是刚开始自己教学,缺乏长期的规划所以教学点一般都选择在居民楼,个别选择在底商或者写字楼的面积也不会很大,毕竟房屋面积越大,成本越高。为了降低风险,所以选择较小的面积开始创业,一直到现在。
二、个人工作室校长的能力和心态。个人工作室的校长能够存活2年以上的,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区域周边都非常强,因为不依靠品牌, 不依靠营销,单纯依靠教学口碑驱动的个人工作室是生存的唯一依靠。教学能力又分为两种每一种是教学能力强,一种是教研和教学能力都强。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一般会选择购买课程进行上课,教研和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一般会有自己独立研发的课程。相比较而言既能够进行教研,又能够进行上课的校长是相对占优势的校长。不过在淘宝教案39块钱的今天不会教研,淘宝就可以搞定,教学型的校长也生存的非常好。本质上从个人工作室的成本结构上分析,除去房租都是利润,一个优秀的教学老师带100-150个学生利润可以达到惊人的100%以上,甚至更多。对于老师的个人价值已经发挥到最大。可能刚开始的3年内这种个人工作室的老师是相当幸福的,但是越往后边发展就发现学校的规模扩大不了,学生增长不了,自己因为年龄原因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累。周边经常有学校做的好的校长座谈,听多了就想发展,发展这时候想应该组建团队,做标准化校区。但是转眼想想如果按照标准化校区来做,首先资金投入就会比较高,能不能招来学生呢?风险又比较高,毕竟自己这几年积累的都是教学经验,没有团队管理的经验啊。想想就矛盾,扩大吧,风险怎么样?心里没底,保持现状吧,自己又想发展,纠结!
三、个人工作室的发展和风险分析。从个人工作室的商业模型来看是典型的夫妻店模型,自己一个人做或者夫妻两个人做是最好的。比较稳定,利润值也比较高,只需要控制好教学质量,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其实稳定的保持个人工作室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能力提升,保持100个左右的学生是个人工作室,小而美最好的状态。对于超过100人以上的个人工作室,大致上有2中选择,一种是提升价格对于学生择优录取,逐步做成名师讲堂。因为价格的提升,学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还可以稳步增长。一种是从个人工作室转变为标准校区,组建标准化校区的团队。
当决定组建标准化校区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大资金的投入新校区,如果招不到学生怎么办?这是长期受制于招生为标准的思考逻辑。标准化校区的思考逻辑是投入和产出,基本上也会按照1-2年的回收成本周期来计算的,只要1-2年内收回投资,那么以后每年学校的人数会逐步的增长,在增长中做出标准化,然后在1家,2家,3家,4家,5家等等多校区的模式去复制校区。因为标准化校区中重要的已经不是教研和教学能力,而是管理能力。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数据等等。校长不再是依靠自己驱动赚钱,而是依靠驱动团队,依靠团队来进行赚钱。那么就进入商业化思维当中。解决了这个思考问题的模式后,我们来看一下标准化校区的风险在哪里呢?招生,招生的前提是教学质量本身,而个人工作室的老师都是教研和教学的高手,所以教学质量在管控上问题不大。但是因为自身缺乏管理经验,所以最大的风险在于管理失败。而管理是所有企业经营者都面临的一个永远讨论不完的问题。管理当中的团队管理,财务管理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标准化校区中除了硬件设备,就是人+教学内容在进行价值生产。从工业化标准流程的角度来看,最难的是把资本、人、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这个过程中融合剂就是管理了。但即使这样相对于其他行业进入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已经具备了50%的成功不概率。
各位校长,无论我们是选择继续做个人培训工作室,还是转型做标准化校区,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小而美可以享受教学和教育的快乐,多校区运营实际上会变成一个冷冰冰的数据而已。不管我们选择什么,作为教育培训工作者都值得尊敬。
关于校长问:买课还是加盟的问题,个人建议,如果是教研+教学型校长基本上找教育行业的运营管理公司做标准化就可以了。如果是只会教学的老师,不仅需要买课,还需要找运营管理公司,就不如直接找一个品牌进行加盟,节约点时间,成功概率会高一点。
校长问不加盟,不买课,第一步怎么迈出去?简单的方法就是,先组建全职的教学团队吧,如果自己连全职的教学团队都搞不定,要么回去做小而美的工作室,要么找个品牌合作都可以。
以上观点仅限参考,不作为校区一定盈利的依据。做教育找兵哥,给你100个锦囊妙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