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8%变为14.8%,经济总量排名从世界倒数第7到稳坐世界老二;
人均GDP从384美元变成9281美元,从极度贫困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毫无疑问,40年来,中国开始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不仅仅是经济体量上的暴涨,更是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企业。从40年前没有一家私营企业,到40年后世界500强中有115家中国企业,其中25家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不再被全球投资者定义为“新兴市场企业”,而是把它们纳入了世界级大企业俱乐部,另眼相看,这直接导致2017年底中国一批龙头企业的股票集体大涨。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正在从“镀金时代”走向“黄金时代”。改革开放的节点如此凑巧,让中国企业赶上了80年代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大转移的末班车,同时又幸运地搭上了90年代全球互联网大潮的头班车,得以在全球互联网十强企业中独占4席,与美国分庭抗礼。可以说,在这场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中国企业完成了从偷师学艺到登堂入室、从追随者到领跑者、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悄然转变。
在年终秀演讲中,吴晓波满怀深情地向为中国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四类人致敬:农名工、地方干部、企业家、80/90后创业者。这里我们重点来谈谈后面两类人。他们中很多人既是企业家也是创业者,同时他们又有着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严格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先后经历了四次创业潮,其中每一代企业家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这次创业潮发生在中国人的三观刚刚接受市场经济洗礼的80年代初。这批最早的创业者大都属于社会边缘群体,被排除在传统体制之外的“盲流分子”。他们不得已顶着投机倒把的帽子做点小商小贩养家糊口,是典型的“逼上梁山型”企业家。其中经营有道又比较幸运的,开始扩大再生产掘到了第一桶金,如著名的傻子瓜子。但这种创业模式的问题在于,由于创始人的草根性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就会遭遇管理瓶颈,往往扩张越快就死得越快。
这次创业潮发生在邓爷爷画圈的90年代初,当时的流行说法是“下海淘金”。那时处于中国经济的大转型时期,法律法规很不健全,也没有明确的商业规则。创业者很多是空手套白狼,靠个人胆识和手腕游走于灰色地带,黑白两道通吃。结果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中规中矩的人很难成事,最后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具有高风险偏好的个人。这种“野蛮生长型”创业的最大问题在于,企业面临一个绕不过去的“原罪”,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当时那些叱咤风云大名鼎鼎的企业家最后大多都进去了。
这次创业潮发生在2000年左右,也就是中国的第一波互联网浪潮的开始。目前在中国互联网叱咤风云的BAT以及网易、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网站都是那一波创业潮的成果。这一波创业者是高知识、高技术群体,不少是海归,以70后居多。其中有少数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伴随着大量壮烈牺牲的先行者,有的我们知道名字,有的则一点响声都没有就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并且那个时候的创业,风险投资还不普遍,很多人是砸锅卖铁倾尽家产去创业,最后亏得血本无归,其惨烈程度令人叹惋。
再来看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创业潮,就会由衷感叹:这的确是一个创业者最好的时代!不像第一代创业者游走在社会边缘,也不像第二代创业者“原罪”加身,也不需要像第三代创业者承担着巨大的个人风险。一个80、90后年轻人,是高富帅还是屌丝不重要,只要你足够有想法、有能力、有拼劲,就能得到风险资本的青眼相加甚至主动追逐,各路创业导师也会纷纷上阵为你出谋划策,连总理都出来为你振臂一呼。这个时代,创业者是社会的真正宠儿。
在这四代企业家中,如果进行一种粗略的划分,可以把第一、第二代企业家称为“传统企业家”,而把第三、第四代企业家称为“新派企业家”。这两类企业家身上,既具有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又有着一些明显的不同。如果说传统企业家是嗅觉灵敏的生意人,那么新派企业家则是具有自觉意识的规则制定者。他们站在时代之巅,不断自我挑战与自我迭代,并用他们的想法重塑着商业时代的规则。
在公众眼中,传统企业家更多像是在荒野上埋头苦干的拓荒者,最理想的状态是不引起任何人关注地闷声发大财;而新派企业家天生是生活在聚光灯下的一群人,一举一动都受世人瞩目。正因如此,新派企业家不仅仅是社会的财富精英,更是形塑公众文化、引领时代风尚的精神领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航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