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2018年第24期 论儒家思想中的传统生态意识

字号+ 作者:lobtom 来源:未知 2018-09-25 11:02 我要评论( )

儒家思想长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底色,直到现在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可以称之为儒家传统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历经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儒

  儒家思想长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底色,直到现在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可以称之为儒家传统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历经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儒家传统生态意识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阐发,对于我们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践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儒家认为,人类社会天然地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一切原料无不来自于自然界,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从这种认识出发,儒家有认识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适度利用自然,植树惠民、克己节制,生态教化、以人为本,天人相类、天人合一等生态意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儒家生态意识首先是建立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周易·序卦传》)“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说文解字》)“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传上》)儒家认为阴阳相生,五行相克,人源于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认识很难产生征服自然的雄心。这种认识会产生敬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段话揭示了孔子对大自然规律的敬畏。敬畏自然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本规则。孟子提出天道是人道的终极来源和根本依据的思想。《礼记·礼器》中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李白的“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也表达了对大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敬畏思想。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依赖于对自然的认识,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也需要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儒家对自然的认识是有科学成分的,它能让人们产生敬畏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意识。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自然辩证法》)这就是一种敬畏自然的意识。

  生态文明,说到底,是人对自身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系。《论语》中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们也钓鱼打猎,但是孔子不用渔网捕鱼,也不射归巢的、歇宿的鸟,因为它们可能正在养育幼鸟。孟子更明确指出:“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则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古时以索取自然为基本生存手段,但儒家生态意识中有许多保护自然的戒律。这种保护自然的观念对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功不可没。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中,虽然也曾向自然过度索取,但因为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自然的保护和适度利用意识始终占统治地位。“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认为,破坏生态破坏自然,乱砍滥伐滥捕滥猎,也是一种不孝。孔子的学生高柴提出了“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曾参提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的说法。这些思想一直是古代中国民众和社会的主导思想,在大量的帝王诏书、村规民约、族戒家训中都有体现。直到今天,破坏环境、滥伐森林、污染空气水土仍然是民众最深恶痛绝的行为。习总书记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这与儒家传统生态意识是一致的。

  曲阜孔庙现存有“先师手植桧”,相传是孔子亲手所植。后人都以此把孔子推崇为植树造林的先贤。《西行漫记》中就记载了毛主席1920年春途径曲阜时参观“先师手植桧”的感慨:“我在曲阜下车,去看了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条小溪,看到了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历史性的孔庙附近那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有名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曲阜孔林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的家族墓地园林,现有名贵树木10万余棵,草本植物342种,是一个古树奇木的资源库。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孔子死后,弟子们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特别突出的就是“子贡手植楷”,虽然现在仅存枯楷树桩,但人们都以此为实践保护自然、敬师添绿的楷模。当代中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有植树惠民意识。习总书记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老部长梁希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森林发展事业,他梦想有一天中国大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以造林为头等大事,目前是全世界人工林种植量和保存量最多的国家,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植树惠民基因的传承。

  克己节制,既是孔子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对人类保护自然的要求和准则。当前我们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约束不断趋紧,更应该注意克己节制,节约资源。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要求人要有节制自己的能力。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也是一种克己节制。习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这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过程,特别是人们接受生态教育和人文教化的过程。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据说孔子很喜欢在银杏树下阅读和教授弟子,后人将他教诲弟子的地方称为“杏坛”,至今在山东曲阜孔庙诗礼堂前还生长着宋代所植雌雄银杏树各一株以示纪念。连在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正门前,也植有两排高大古老的银杏树。孔子的女婿公冶长在山东安丘的读书处,至今仍生长着一雄一雌两株参天银杏,传为孔子看望女婿时带去树苗,公冶长亲手所植。孔子在讲人的教育与环境关系时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他还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比喻人的情操坚守。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常设在风光旖旎的山林之中,也是意识到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对人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论语》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儒家传统生态意识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人,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孔子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生身父母、衣食父母,保护自然,不竭泽而渔,让自然更好地休养生息,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的发展。《吕氏春秋》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保护自然的目的正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本质上是以人为本。

  《大戴礼记》记载孔子说:“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这种对待树木的惜生观念与儒家主要道德理念孝、恕、仁紧密联系,意味着对自然的态度与对人的态度不可分离。

  在儒家看来,人和自然本质上是相类似的、共通的。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大学问》)所谓大人,就是君子,就是得仁的人,仁者必有天人合一的意识。“仁”在《论语》中出现的了100多次,也是孔子生态思想的终极归宿。一方面他用对自然的态度辨别人的品性德行,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另一方面他把自然保护的成绩作为“仁政”的标志。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在卫国蒲地当官3年了,孔子前去察其政绩。孔子一路细看,情不自禁地3次脱口赞叹:“善哉由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孔子还赞扬森林树木自然的“仁”性:“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朱熹说:“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所以得之以为心者也。”(《仁说》)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最大的“仁政”“仁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建设生态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一定能实现。

  由同志亲笔题写刊名的《党建》杂志,由中央宣传部主管,是党中央办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党刊。[详细]

  点击党建网,就是我们的同志;阅读党建杂志,就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共同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

    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

    2018-09-25 13:51

  • 【第24期】烧烤模式开启降温解暑有方法! 湖北省健康类微信影响

    【第24期】烧烤模式开启降温解暑有方法! 湖北省健康类微信影响

    2018-09-25 11:02

  • 每周监管资讯 2018年第24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18年第24期

    2018-09-25 11:02

  • 校长有约第24期: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与来华留学教育交流

    校长有约第24期: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与来华留学教育交流

    2018-09-25 11:02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