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终究的让人无法忽视的。这里除了年轻有激情,最火热的必须承认的是这几个月来,杭州置业的话题性。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确实浙江人民走在全社会的前面,连保卫资产的姿势都那么的特别
前阵子我一个杭州朋友和我聊天,开玩笑地说道:现在上海和嘉兴在我们眼里一样,是环杭类城市
虽然是说笑,但是也说明借着楼市的趋势,裹挟着这一年杭州各种落地的大事件,不少人悄无声息的把杭州当成了下一个一线城市的范本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事实,不论是城市活力还是经济产值甚至哪怕是房地产,杭州的热度都在很长一段时间盖过其他
作为地产人,我们可以简单的回忆回忆,今年上海出了什么好产品,而杭州又出过什么好产品
当然,唯独和上海保持落差的应该是房价了。不过也不要紧,按照今年上半年的趋势,如果上海一直严控,那么3年后杭州的城市均价会超过上海
算这笔账的是一家杭州房地产公司,他这么算情有可原,但是作为旁观者其实你没有太多反驳的地方
当然,杭州各种在比肩上海,楼市调控当然也不能例外,在今年年中的时候开始,杭州各种调控政策全方位接轨上海
土地价格下跌明显,底价成交比比皆是,地价下跌了两三成。新房市场又有点不太给力,中签率过低。
当然,租金上涨这事在杭州也不会错过,除了房租,爱好做生意的杭州人,早就在门面租金上有了充分的折射
武林路这个“杭州女装第一街”确实不只是喊喊的,十年前这边的店铺已经贵到离谱了,80平米的店铺,月租将近10万。
每年鞋子、女装在网购平台上的收益都在递增,店铺里的生意就冷清了很多,也不怪这两年闹市区的鞋服店铺,大部分都陆续转型餐饮零食铺。
并且由于店面租金的原因,店铺也有很多从中型变成了小型,比如这次看到的是各种“新晋”奶茶店的加入。
你说杭州的房价,这么起起伏伏,应该人心会很焦虑啊,说实话在其他城市已经是天大的事情了,但是我感觉在杭州来说好像没多大事
我老家一个亲戚就在2013年的高点买了房子,18000入手,跌到14000,差不多2年没回过头
但这事除了影响炒房客之外,在杭州人心中似乎不算啥大事,楼市不好,大不了不买嘛,等好了再买好了
什么,怕后面涨了买不起,呵呵,如果这么想的话你就太爱低估这个爱理财的种群了
毕竟是不断吸纳年轻人才的活力经济城市,同时也很习惯,因为之前也经历了各种起伏节奏。
另外还有在杭州的外地人,说起来可能你也觉得矫情,现在在杭州的外地人,线年代的去上海淘金的外地人一样,有梦想
那些在北京奋斗而倍感焦虑和负能量的伙伴们,来到杭州后除了工作日讨论的创业和融资计划外,还愿意分享周末去哪里玩什么项目的话题,生存和工作压力依然也有,但也更愿意好好生活。
互联网的热潮,引来年轻人为城市买单。然而“房价是否涨跌,投资获益多少”,这些对于一部分在杭州奋斗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反应出的兴趣程度有的甚至小于其他城市。
这种在政府激励的浓烈创业氛围下,更有他们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是教育、医疗、居住都能覆盖到,同时追求时尚活力、美食美景都刚刚好的满足感。又或者,只是想奋斗赚钱买房,然后享受他们喜欢城市的生活。
如果你刚好是从一线城市来到杭州,你可能不再担任外企leader,但也仍然享受自己的服装设计创作,以及和老友们坐在咖啡店讨论如何成为创业界的美妆达人。
你一定听说过在杭州,10个租房白领里可能有一半都是程序员。不过快节奏的互联网企业,也同样伴随着员工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平均一年一次的租房搬迁可以说很日常,甚至还有些半年一搬的。
由于变动的新一代互联网从业群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很高,租房时对房屋的舒适度和配置几乎也是搬一次多一点要求,所以租金刺激上涨的原因除了人才流入、公正摇号中签率低、买不起、毕业季以外,互联网界的才子才女们,也算是功不可没。
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心态都不错。既能体验租房时光的乐趣,也自信能通过努力工作赚钱,不久也能在杭州购房,定居。有的还结合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预算,提前选好了心仪的高端化互联网区域--滨江(阿里和网易二期,央企也有不少)。
还有一些平时在杭州上班,周末回家,过着双城生活的上海人(自愿选择)除了工作,还要适应变化的环境。他们没有在杭置业的打算,却乐此不疲地享受着在杭工作,在沪生活的节奏。
就像杭漂族努力获得了最终的居所,房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努力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即便假设这个房子可能有一天不那么值钱了,他始终对奋斗过的人生记忆犹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